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21日訊 炎炎夏日,來一場酣暢淋漓的大雨,是不少人的期待。你知道2019年青島市下了多少雨嗎?去年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哪里?去年居民用了多少水?近日市水務管理局發布了《2019年青島市水資源公報》,涉及2019年度全市降水量、水資源量、地下水變化量、全市供用水量以及重要水事等內容。據悉,去年全市平均降水量421.6毫米,折合降水量47.56億立方米,相當于11.83個產芝水庫(萊西湖),屬于偏枯年份。
全市降水量相當于11.83個產芝水庫
《公報》顯示,2019年全市平均降水量421.6毫米,折合降水量47.56億立方米,屬于偏枯年份。以產芝水庫4.02億立方米的庫容量計算,相當于11.83個產芝水庫。相對于2018年的降水量,這個降水量要偏小達到43.1%,但是相比多年平均降水量691.6毫米,偏小39%。受季風氣候影響,降水在時間、空間存在較大差異。
降水量在地區分布上差異較大。嶗山區大部和城陽區東部年降水量大于550.0毫米,即墨區西北部和膠州市大部年降水量小于350.0毫米,其它地區年降水量在350.0~550.0毫米之間;青島市最大點雨量952.6毫米(北九水),最小點雨量278.4毫米(山角底)。
降水量在行政分區上的分布也不均勻。降水量最高值出現在嶗山區,年降水量為562.9毫米,較多年平均偏少34.8%,較上年偏少38.0%。降水量最低值出現在膠州市,年降水量為334.7毫米,較多年平均偏少51.4%,較上年偏少53.5%。其他區市降水量在370.0~460.0毫米之間。
降水量年內分布不均勻。全市6~9月平均降水量為287.9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8.3%。汛期降水量地區分布上不均勻,嶗山區汛期降水量最大,為358.1毫米,最大點雨量649.5毫米(北九水);其次為黃島區、萊西市、平度市,在300.0~310.0毫米之間,低值區位于市內三區、即墨區、城陽區、膠州市,降水量小于260.0毫米,最小點雨量156.0毫米(膠縣)。
水資源總量較多年均值偏少78.0%
水資源總量指降水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產水量,由地表水資源量與地下水資源量相加后扣除兩者重復量(水資源量統計有時間上的間隔,因此會產生水資源類別的轉換)。由于近年來降水相對偏少,全市的水資源總量也有較大幅度的減少。《公報》統計結果顯示,2019年全市水資源總量為4.729億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少78.0%,其中地下水與地表水兩者之間重復計算量為1.184億立方米。
2019年全市地表水資源量為2.555億立方米,比上年徑流量偏少75.9%,比多年平均徑流量偏少83.4%。地下水資源總量為3.359億立方米,較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1980~2010年)偏少64.9%。
地下水平均埋深為20年來同期最大
2019年全市降水偏少,河流基本處于斷流狀態,水庫蓄水嚴重不足。2019年末全市23座大中型水庫(不包括棘洪灘水庫)蓄水量為1.425億立方米,與上年末蓄水量2.681億立方米相比減少1.256億立方米。其中,產芝、尹府兩座大型水庫2019年末蓄水量為0.3718億立方米,比上年末蓄水量減少0.4232億立方米,中型水庫2019年末蓄水量為1.053億立方米,比上年末蓄水量1.886億立方米減少0.8331億立方米。
2019年末全市地下水平均埋深6.48米,較2019年年初下降1.08米,為2000年以來歷年同期最大埋深。
居民生活用水量占全市用水最大頭
《公報》顯示,2019年全市總供水量9.184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6.421億立方米,占總供水量的69.92%;地下水源供水量2.216億立方米,占總供水量的24.13%;其他水源供水量0.547億立方米,占總供水量的5.95%。
與2018年相比,全市總供水量減少0.148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增加0.185億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減少0.196億立方米,其他水源供水量減少0.137億立方米。
按照行業來看,2019年全市總用水量9.184億立方米。居民生活用水量3.318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36.12 %;工業用水量1.908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20.77%;城鎮公共用水量1.073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11.68%;農田灌溉用水量1.821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19.83%;林牧漁畜用水量0.345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3.76%;生態環境補水量0.719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7.84%。
與2018年度比,全市總用水量減少0.148億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水增多0.091億立方米,工業用水減少0.22億立方米,城鎮公共用水增多0.071億立方米,農田灌溉用水減少0.125億立方米,林牧漁畜用水減少0.045億立方米,生態與環境補水增加0.080億立方米。
全市使用客水4.02億立方米
青島市本地水源蓄水嚴重不足,為保障全市用水安全,近年來青島市積極協調省調水部門,加大客水調引力度。同時加快推進黃水東調承接工程建設,預計2020年完成主體工程,計劃2021年正式通水,年輸水量1.9億立方米,可有效緩解全市水安全形勢。
2019年全市調引客水3.65億立方米,使用客水4.02億立方米,客水資源為經濟社會的正常發展起到極大的作用,有效保障全市用水安全。
節約用水: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
水資源短缺是我市的基本水情,也是國民經濟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水資源現狀更是值得青島每一個市民關注的焦點。
據悉,市水務管理局抓好水務工程安全保障能力建設,構建水旱災害防御新格局。全市24座大中型水庫和514座小型水庫全部落實了行政責任人、技術責任人和巡查責任人,及時整改各類安全隱患63項。
加強水資源管理和節約用水,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創建了18個省級節水型企業(單位)和9個省級節水型居民小區,順利通過全國節水型城市復查驗收。
進一步加強水資源保護,建立水源地保護長效機制,完成了8個國家級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建設核查整改工作。
開展農村飲水安全攻堅行動,提升農村飲水安全水平。指導各區(市)實施了以城鎮供水管網聯通、村內管網和一戶一表改造為主要內容的農村飲水安全兩年攻堅行動改造提升工程建設,工程覆蓋739個村莊(社區)約50萬農村常住居民。
推進水廠深度處理改造 提升城市供水水質。2019年實施了引黃濟青二水廠深度處理改造項目、前韓水廠深度處理改造項目以及萊西水廠、大河東水廠等改造項目。
抓好碧水工程綜合治理,全力打造良好水生態環境。開展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完成了即墨西部污水處理廠擴建,出廠水質主要指標達到地表水Ⅴ類水標準,李村河、海泊河、麥島、城陽4座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按計劃推進,全市污水廠集中處理能力達到225萬噸/日。2019年全市污水廠共處理污水66678萬噸,24座污水廠出水全部達到一級A及以上排放標準。
抓好小流域治理,提高水土保持工作水平。2019年實施了9項水土保持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主要采用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封禁措施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9.82平方公里。
加強大沽河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防洪抗險能力。大沽河舊沙梁橋段河道主河槽寬度由工程實施前的180米拓寬為318米,50年一遇洪水位降低約15厘米,提高了行洪能力,減小河道沖刷,同時順直河岸,擴大水面面積,改善了河道的景觀風貌。(青報全媒體記者 吳帥)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