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2月10日訊 “牛年”春節臨近,平度“80后”泥塑達人許思俊歷經一年半創作完成了60余頭泥塑“火牛”,擺出“火牛陣”,“火牛”奮蹄迎新春。

來到許思俊的工作室,就見一頭頭大小不一的“火牛”錯次擺陣,有的俯首蹬地力向前,有的昂首挺胸眺遠方,還有的牛尾高揚沖勁足,造型各異,極具動感。與傳統的泥塑牛形象不同,許思俊的“火牛”脖頸尾巴繚繞熊熊火焰,顯得格外牛氣十足。
“我做的火牛是以家鄉平度著名的‘田單火牛陣’歷史典故為創作原型,展現了我們平度人進取拼搏的精神。通過我的作品,想讓更多人了解、認識平度。”談及創作初衷,許思俊說。平度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中“田單火牛陣”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戰役范例,它就發生在平度境內的即墨古城。

平度泥塑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特選當地黃土為原料,經揉泥、造型、精雕、陰干、入爐等程序燒制而成,造型以人物、動物、古典、現代的藝術形象為主。該技藝于2015年被列入青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平度泥塑也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創作品。
近年來,平度市加大資金、政策等方面扶持力度,推動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成立了“泥塑傳習課堂”,泥塑傳承人常年帶著這項傳統技藝走進校園、社區、鄉村、企業開展傳習活動100多次,參與人數達上萬人。目前,平度泥塑從業者也從原來的兩三人發展到十余人,而許思俊就是其中的最年輕的一位。
“泥塑看似簡單,但從揉泥開始,一直到最后成品,真要細摳起來,有無數要點。比如,創作過程中,為防止火牛整體軟塌,展露出挺拔遒勁之姿,捏制之前要在牛肚里塞入紙張,進行硬挺。至于最終整體藝術效果的呈現,更要經過粗捏、精雕、整體調整等多道工序。此外,僅僅燒制溫度,就有1000攝氏度、1200攝氏度等多個層次。”許思俊介紹說,在他看來,一只只栩栩如生的火牛,不僅僅是手工藝產品,更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
記者了解到,許思俊自幼就喜歡泥塑,讀大學主攻雕塑專業,可謂科班出身。2016年,學有所成的許思俊發現家鄉的泥塑行業發展業態好,政府鼓勵支持傳統文化技藝的傳承和發展,加上平度市歷史悠久文化璀璨,對自己創作有啟發,他選擇回鄉創業,考入平度一所小學,擔任美術老師,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我型我塑”泥塑社團,吸引了20余名學生加入,學生作品多次獲獎。除了正常泥塑社團課外,許思俊特意擠出休息時間,指導學生開展泥塑創作,培養他們興趣,提高他們技藝,將泥塑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繼續傳承。
平度泥塑藝術家除了在當地展示展演傳承技藝,還赴外地傳播泥塑技藝,吸引了各地藝術家來平度考察學習,為平度泥塑藝術發展搭建了展示空間和傳承平臺。“下一步,一方面我們將繼續深入開展非遺進校園、入社區、進講堂等傳習活動,讓更多人了解認識這一古老的非遺技藝;另一方面,還將依托青島市平度鄉土文化發展中心對平度泥塑衍生品進行產業開發,進一步推動平度泥塑走出平度,走向全國,讓平度泥塑綻放出更加絢麗多彩的藝術之花。”平度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平度泥塑”代表性傳承人高杰說。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 記者 馬英歌 通訊員 宗珊珊)
責任編輯:馬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