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剛過去的“十三五”,青島各區市都在奮力奔跑。
觀象君梳理“十三五”時期各區市經濟數據發現,五年間,青島主城區在全市大盤中的地位不但沒有被削弱,反而在增強:
2015年,青島主城區GDP總和為2410.92億元,到2020年,增加到3666.8億元,增加了1255.88億元,名義增幅達到52.09%,遠高于全市43.22%的平均增幅。
主城4區中,除了市南區增幅(36.64%)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外,其余三區增幅都顯著高于全市,其中,市北區增幅為50.30%,李滄區增幅為68.16%,嶗山區增幅為72.12%。

青島主城區GDP占全市的比重從2015年的27.84%提高到2020年的29.57%,提高了1.73個百分點。
從全市排名看,五年間,4區排名都很穩定,其中,市南區排名第3位,市北區排名第6位,李滄區2020年排名第10位,均與2015年相同;而嶗山區排名則由2015年的第8名,上升到2020年的第7名。
此消彼長。同期,青島非主城區經濟體量在全市的占比呈下降趨勢。
即墨區、平度市、萊西市GDP占全市的比重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
青島主城區是青島的根和魂,無論青島發展到哪個階段,其地位和作用都是無可替代的。
當然,隨著產業的梯次轉移,青島主城區必須打破路徑依賴,找到適合自己的新路,否則,就會陷入“成長的煩惱”。
去年,市南區、市北區、李滄區增速不高,必須引起足夠重視。
1、市南:關鍵是精耕細作

作為老城區,市南區無論是面積,還是人口,在全市都排在后面,但經濟的表現不賴:以占全市0.3%的土地、6%的人口,貢獻了全市10.26%的GDP。
2020年,市南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約為21萬元(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3萬元)。如果全市人均水平全部趕上市南區,那青島GDP總量將超過2萬億元,與蘇州不相上下,可以排在全國第6位。
市南區地域狹窄,土地極其有限,加之肩負著不小的老城區風貌保護等歷史負擔,發展空間受限,難以輾轉騰挪,發展前景其實不怎么被看好。
市南的出路,就是精耕細作。對二產,尤其是“去工業”是迫不得已,也是必由之路。
市南的工業曾占據了一席之地。最高峰的2017年,市南區工業總產值高達235億元,占全市的比重為2%;從2018年起,大幅跳水至25億元,只剩下個零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就是在這樣的不利局面下,市南區在過去五年間,市南區GDP占全市的比重始終維持在10%以上,2020年比2015年輕微下降了0.49個百分點。這是相當不容易的。
靠的是什么?顯然是服務業。五年間,市南區新增營業收入過100億行業3個,其中過300億行業1個,服務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穩定在90%左右。
一是總部,二是金融。五年間,市南區新增知名企業區域總部(機構)80家;引進青島意才基金銷售有限公司等重點金融機構和企業87家、創投風投基金71支;存、貸款余額分別占全市的40%、60%;新增航運物流企業520家,總數占全市的70%。
雖然土地極其有限,但五年間,市南區固定資產投資仍然實現了年均10.85%的增長。2020年,市南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達到8%,不僅遠高于全市3.2%的平均水平,而且高于西海岸新區(1.5%)、即墨區(4.4%)、膠州市(4.5%)、城陽區(不含高新區)(7%),實現了逆襲。
從結構看,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185%,“四新”經濟投資同比增長68.5%。開通5G基站809處,新基建投資同比增長95%。
資本對市南依舊青睞有加。2020年,市南區引進世界500強聯合圣保羅服務公司、中國500強德龍鋼鐵等項目510個,實際利用內資126億元、外資4億美元,入選“2020胡潤中國最具投資潛力區域百強榜”。
市南目前面臨的問題,也是國內大多數老城區轉型中遇到的共性問題,比如,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快,新動能培育不足,產業發展空間亟需拓展,城區有機更新步伐仍需加快等等。
這些發展中遇到的問題,需要在發展中去解決。面向“十四五”,市南區要有曾經作為青島第一區的心氣兒,立足自身實際,發揮優勢特色,比誰轉得快,轉得好。只要解決了自身的問題,戰勝了自我,市南就贏了。
2、市北:找到了“引爆點”

市北區面臨的形勢與市南有相似的地方,但也不完全相同。
作為青島東岸老城區的市北區,不僅有豐富的文化根脈和歷史風貌建筑,也是青島近代產業的搖籃,工業基礎完善。
在大批老企業搬離之后,市北區一度面臨著產業空心化的風險。
騰籠換鳥、鳳凰涅槃,這是市北的唯一出路。“十三五”以來,市北區立足港、產、城協調發展的獨特優勢,加快推動老城區改造復興,探索出一條以創新賦能增量崛起、存量盤活的產業升級新路徑。
包括廣興里所在的四方路街區在內,“十三五”以來,市北區陸續完成了6個歷史文化街區、25萬平方米歷史保護建筑的征收工作。
在對老建筑進行保護性修繕的同時,市北區大力發展新航運、新貿易、新金融、創意設計等新業態,為老城區注入新活力。
充分利用老企業搬遷后騰出的老廠房和閑置土地,培育新產業,招引新項目。在青島紡織谷,昔日的青島國棉五廠舊廠房被打造為青島人工智能國際客廳,目前已吸引華為、曠視、海爾卡奧斯等40余家人工智能頭部企業落戶。
截至目前,市北區已梳理出土地資源6600余畝,重點打造人工智能、大健康、跨國企業區域總部、高端新材料、數字科技大道、產業互聯網等“六個千畝”產業集聚區,點亮城市更新的同時全面提升城區發展的功能品質,為老城區轉型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作為老城區的市北,正在被重新定義。
老城面臨的問題錯綜復雜,發展是解決這些問題唯一的途徑。面向“十四五”,市北區心氣兒很高,目標是要打造新高地、建設核心區、爭當驅動器。全力培養新型產業發展體系,強化城市有機更新與港產城融合,構建坐東向西、向海而興的城區空間新格局。
城市有機更新與港產城融合正是市北邁向新未來的“引爆點”。
3、李滄:正在走出“空籠期”

曾經被視為主城區“邊緣地帶”的李滄,表現不錯。
隨著青鋼、青島堿業等一眾骨干企業的外遷,讓這個曾經創造過“上青天”的工業老區,一下子沒了支柱,難,可想而知。
李滄區的未來在哪里?以什么安身立命?
可以說,很長一段時間,李滄區都不太明確往哪個方向走。但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那就是回頭路是堅決不能走的。
2017年舉行的李滄區第六次代表大會,對李滄進行了精準定位:打造宜業宜居宜身宜心的創新型花園式中心城區,并明確了路徑:強化人才和科技“兩大支撐”。這次會議對李滄未來發展相當重要。正是這次會議讓李滄區加快由積蓄勢能向釋放動能轉變,由“戰略防御”向“戰略進攻”轉變。
騰籠后的李滄,換來了新鳥。2020年,生命藥洲竣工運營,引進醫藥工業國際互聯中心、細胞治療等15個項目,實現營業收入80億元;全市首座日加氫500公斤的35兆帕科研示范加氫站投入使用,年產5000套的氫燃料電池生產線建成投產;培育了中瑞車聯、云裳物聯等一批工業互聯網企業,數字經濟平臺加快發展,實現稅收2.1億元;新增專精特新企業94家、增長91.8%。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522家、增長173.3%。
“十三五”時期,李滄區生產總值連跨400億元、500億元臺階,預計年均增長8.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百億元大關,年均增長12.5%。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5.1%。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50家,是“十二五”末的5.8倍。
但與其他區市相比,李滄區經濟總量還不夠大,缺少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產業集聚效應尚未形成,進步的空間還有很大,要走的路還有很長。
4、嶗山:關鍵是打好“創新牌”

很多人不會想到,“十三五”期間,青島唯一實現進位的區市是嶗山區。
2015年,嶗山區GDP為515億元,排名全市第八位,占全市的比重為5.95%。“十三五”期間,嶗山區GDP連跨三個百億臺階,實現了從500億元到800億元的跨越。五年后的2020年,嶗山區GDP增加到886.42億元,增加了371.42億元,增量居全市第4位;增幅高達72.12%,居全市第一位;排名從2015年的第8位,上升至第7位;占全市的比重提高到7.15%,提高了1.2個百分點。
從2015年落后平度市72億元,到2020年領先平度171億元;同時,與市北區的差距從2015年的125億元,縮小到2020年的76億元。
朝氣蓬勃、勇往直前、成長迅速,嶗山區被稱為青島“最像深圳的區”。
高新技術是嶗山區的一張王牌。
“十三五”期間,嶗山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圍繞打造青島高端產業引領區目標,不斷優化區域創新環境,增強創新能力,提升創新效益。
嶗山區逐步形成了以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科技特色園區為支撐的產業創新體系,先后被認定為國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國家海智基地、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區、國家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發展試驗區、國家虛擬現實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等。
目前,匯聚中科院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等高層次科研院所11個,全區發明專利申請量、發明專利授權量、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五項指標均保持全省各區縣首位;年技術交易額由“十二五”末期的20億元增至40.27億元,增長率百分之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一直維持高占比,2020年達到84.6%,保持全省領先。累計培育6家獨角獸企業,實現了山東省獨角獸企業零的突破,穩居北方第二。
面向“十四五”,嶗山區只要堅持打好創新牌,就有機會實現趕超。
作者 | 沈默 編輯 | 長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