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石島晾曬魚干的傳統制作技藝,是沿海漁民在世世代代生產、生活中長期的積累和創造,凝聚著世世代代漁家人的智慧、經驗。寒冬來臨,正是石島人曬魚干的好季節,這時走在石島的村間小路上,到處都彌漫著魚干的鮮香。

走進慕德珊的品鱻淡干魚廠,就能看到院子里擺放著一排排架子,架子上晾曬著處理好的魚干,在陽光的照射下,散發出金燦燦的光,飽滿而透亮。
慕德珊曬魚干用料很講究,他所選用的魚全部都是到碼頭上收取最新鮮的魚。一條魚只需要十幾秒,他就可以把魚皮和內臟處理干凈,然后反復沖水洗凈,在他身后,放置著一個大水箱,里邊盛著慕德珊精心配比的鹽水,把洗凈的魚放在水里浸泡十五分鐘,就可以用竹竿撐起來晾曬。在晾曬期間還需要用海水對魚干進行多次沖洗,這就是所謂“回水”,這樣可以使風干的魚保持原汁原味,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海洋風味。

“在很久以前,由于技術、交通運輸水平不發達等原因,鮮魚捕撈回來很難保存,當地漁民就通過腌制和晾曬的手法,把鮮魚加工成干魚,這樣利于保存。”慕德珊說道。現如今,隨著社會不斷進步,不僅要吃飽還要吃好更要吃出健康來。傳統的回水魚肉硬而咸,吃前還需要泡水軟化。意識到這個情況,慕德珊開始轉身投入研究淡干魚。
“淡干魚是將鮮魚晾曬至七成干左右,剛好收縮了魚的水分,也保證了魚肉的軟硬程度。通過改良之后的淡干魚,肉質緊實,有微微的咸味。加工后的淡干魚有蒸、煎、烤、炸等多種方法食用,不需浸泡,直接下鍋煎炸,保留了淡干魚最原始的味道。”慕德珊為人沉穩、不善言談,但是一談到曬魚干,他就止不住話匣子。

起初慕德珊所曬魚干的產量少,一般只供自家人吃,在過年過節時分給親戚品嘗時,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就此他決定把曬魚干發展成一種產業。慕德珊愛動腦筋、肯鉆研。他發現在室外曬魚只能在冬季的12月到次年3月晾曬,這時候溫度、濕度適宜且沒有蚊蟲叮咬。“我自己研發了一套設備,在室內烘干,干凈衛生,還能更大程度鎖鮮。”慕德珊說。
在反復查閱資料、實踐操作之后,慕德珊研發出一套低溫真空干燥設備,在室內烘干,不僅解除了季節、氣溫對魚干的影響,魚干的品質也更加有保障。新設備加工時間短、產量大,慕德珊所曬魚干的產量從剛開始的僅能供親朋好友享用到現在一年能曬近二十萬斤鮮魚,他一路摸索創新,在腌制時間、配方比例上都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經驗。

一年前,慕德珊的兒子慕永杰畢業以后,放棄了在外就業的機會,回到家鄉,幫助父親經營魚廠。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電商經濟發展勢頭良好,慕永杰大學學習經濟學專業,通過對市場的了解,開展線上線下雙重銷售模式。線下與海產品店、酒店、大型商超合作。線上開展自媒體短視頻拍攝,通過電商、微商等方式銷售。“現在年輕人對新興事物比較了解,腦子也靈活,給我的魚廠幫了大忙了。”慕德珊說道。
談到回到家鄉幫助父親創業的初心,慕永杰說道,“現在正趕上短視頻、自媒體的風口,回水魚干是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從小就是吃魚干長大的,我想通過這種的形式讓大家了解自己的家鄉有這樣一種特別的美食,希望它能走出去,成為一種能讓大眾接受的美味佳肴。更想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留給子孫后代。”(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王彬 陳玉璽 威海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