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農歷正月初三,即墨古城一大早就迎來不少來自四面八方的市民游客。古城內,“印象文縣”和“貴州特產紫云店”兩家東西合作示范店大門敞開,進進出出的人流不斷,甘肅隴南文縣的紋黨參、大紅袍花椒,貴州安順紫云縣的苦蕎面、紅芯薯等特色產品受到顧客的青睞,生意十分火爆。
東西協作特產店開進古城
根據國家東西扶貧協作的部署,青島與貴州安順、甘肅隴南建立起跨越千里山海的扶貧協作關系。即墨區也與安順紫云縣、隴南文縣結成對口幫扶,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真情相助,共奔小康。
文縣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生長在大山深處的紋黨參、茶葉、花椒等特色農產品質量好,具有極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但由于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產品遭遇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尷尬。通過合作,兩地借助即墨的消費優勢和市場平臺,讓文縣農特產品走出深山進入千家萬戶。

印象文縣”扶貧協作店身著特色服裝的工作人員介紹當地特產(資料圖)
印象文縣特產店負責人高德蓮至今清楚地記著“2018年7月28日”這個日期,這一天是“印象文縣”在即墨古城正式開業的日子。“我們的特產店開進了即墨古城,而且還開在古城主干道的黃金位置,生意非常好,最好的時候一天營業額能達到1萬多元。僅銷售紋黨參就帶動了家鄉470戶種植戶增收。”高德蓮告訴記者,“這些都離不開即墨和文縣兩地政府的大力幫助和支持。”
35歲的張旭是貴州省安順市紫云縣人,2019年,響應國家東西部扶貧協作統一部署,作為紫云縣優秀企業家代表和“創業致富帶頭人”,她來到青島即墨。同年4月,示范店開業,6月主打貴州特色菜品的凱里酸湯魚店也開門納客。不到一年的時間,特產店已從最初每月營業額1萬元上升至4萬元,酸湯魚店也成了網紅店鋪。

張旭向進店顧客介紹紫云縣的特產
點滴幫扶滋潤心田
在青島的3年里,高德蓮已有兩年春節沒有回老家了,除了特產銷售生意火爆外,來自周圍的點滴幫扶,也讓她在這里有了家一樣的感覺。
“即墨古城免除了我們5間店鋪3年的租金近100萬元。2020年店鋪受疫情影響比較大,即墨古城又給我們延續了兩年免租金政策,真是及時雨。此外,依托即墨國際陸港跨境電商平臺,即墨還將我們文縣農特產品加入了‘賣全球’行列。”高德蓮很興奮地告訴記者。
“2019年的春節,來逛古城的游人非常多,我們的生意也非常好,店里人手少,根本忙不過來,隔壁店的店主和員工看到后就主動來幫忙當起了導購。”高德蓮說,“作為外地人,最開始做生意總會遇到一些困難和問題,但是不論身邊的普通市民還是古城的工作人員以及政府部門,都能及時地幫助解決,這讓我覺得很暖心。”
在老凱里酸湯魚店工作的孫偉對即墨人真情幫扶也深有感觸,他告訴記者:“去年11月,店里從貴州購買來20多噸特產,由于大車開不進來,我們只能一點一點地從城外搬到城內的店里,知道這一情況后,古城的工作人員頂著寒風用小推車一車一車地幫我們拉進來,特別讓人感動。”
多措并舉扶貧成效顯著
文化和旅游消費扶貧、人才支援、技術培訓……近年來,即墨區不僅支持兩家店鋪,還為對口支援地區帶去了新理念、新技術和成熟經驗,幫助當地百姓增收致富。
即墨區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員姜曉蕾告訴記者,2020年,為了幫助紫云和文縣的農特產品拓寬銷路,在5·19中國旅游日暨“嗨即墨”網紅打卡地新聞發布會及采風活動、2020青島海泉灣度假區美食嘉年華暨“嗨即墨”網紅打卡地推介會等活動中,專門設置了紫云縣、文縣旅游商品展臺,并在合作網絡平臺上為其產品直播帶貨,有力地促進了當地農特產品的銷售。

“脫貧奔小康 山海情誼長”即墨區東西協作網絡直播帶貨活動(資料圖)
跨越千山萬水、東西協作的深厚情誼每天都在即墨演繹、升華,扶貧路上花開正紅,也感染帶動了許許多多普通人,孫麗紅就是其中一位。2020年8月首次接觸文縣農特產品后,她便萌發了要幫一把的想法。2020年11月,孫麗紅趕往文縣貧困戶家中,面對面交流訂貨。截至今年1月,她已訂購了價值約50萬元的農特產品。“扶貧路上,能夠參與其中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感覺很自豪。”孫麗紅說。
記者從即墨區發改局了解到,為了進一步擴大消費扶貧,積極拓寬農特產品銷售渠道,今年春節期間,即墨區發改局聯合總工會發動區直單位、企業和社會組織釆購兩地農特產品約760萬元。此外,即墨4家旅行社與協作地相關部門簽訂了合作協議,積極進行宣傳推介。
脫貧攻堅有期限,扶貧協作無止境。即墨、紫云、文縣三個相隔千里、山海相望的城市交流交往不斷深入,越走越近,越走越親,也讓扶貧協作的內涵更加豐富。(肖相波)
來源:中國旅游新聞客戶端
責任編輯:劉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