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進入專題)

青島日報2021年2月18日6版
王振翼、劉謙初:奔波膠濟,獻身革命
高屋建瓴
1923年深秋,以團中央巡視員身份指導青島團組織建立的山西籍革命者王振翼,鄭重地向中央負責人匯報:“山東活動應以鐵路為中心,以青島為出發點。”“膠濟鐵路工作應以四方機廠為起點,此處弄好,膠濟沿線各地馬到成功。”
高屋建瓴。王振翼以豐富的革命經驗和敏銳的政治眼光,為山東黨團組織梳理出正確的工作思路和重點,為兩年后青島掀起工運高潮打下了基礎。
1929年早春,臨危受命,生于平度、求學北平、廣州執教、武漢從戎,輾轉大半個中國的革命者劉謙初回到齊魯大地。其時,因反動勢力鎮壓,山東黨組織遭受嚴重破壞。劉謙初在戰友密切配合下,新的山東省委4月建立。此后,他輾轉于濟南、青島、淄博、濰坊等地進行革命活動,組織領導了工人運動史上罕見的1929年青島工人大罷工。
1929年7月底,因叛徒出賣,劉謙初被捕,1931年4月5日被槍殺于濟南緯八路刑場。1931年2月16日,亦因叛徒出賣,王振翼以“匪魁”之名被捕,10月31日因“摧殘凍餓”病逝獄中。
兩個具有大局意識、領導能力卓越的共產主義者,相繼奉獻了全部的信念和對未來的期待。
山東革命,從青島出發
在山東、青島早期黨團組織建設上,時年22歲的山西籍革命者王振翼高屋建瓴,給出了清晰可行的路徑——
“山東活動應以鐵路為中心,以青島為出發點。”
“膠濟鐵路工作應以四方機廠為起點,此處弄好,至于沿線如博山、淄川、坊子、金嶺鎮亦馬到成功。此為山東精華區,(山東)有功成之望也。”
1923年深秋,以團中央巡視員身份指導青島團組織建立的王振翼,在對青島進行十余天詳細調研后,如是向中央負責人書面建議。
《中共山東編年史》叢書對此評價說,“王振翼以豐富的革命經驗和敏銳的政治眼光,為山東黨團組織梳理出了正確的工作思路和重點,明確科學,符合山東實際,這為兩年后青島掀起工運高潮打下了基礎。”
改造濟南團組織
王振翼是山西省早期著名革命家,梳理當地黨史資料,其來濟南、青島前的履歷尚算明朗。

王振翼
1901年8月,王振翼生于山西省天鎮縣一個地主家庭。1919年,“五四”運動的狂飆沖破娘子關,正在山西省立一中就讀的王振翼積極參加學生運動。不久,他結識了北京大學山西籍學生高君宇,遂成摯友。8月,在高君宇幫助下,王振翼在太原創辦《平民周刊》,他以“虎嘯”為筆名,撰文揭露反動當局殘酷剝削人民的黑暗統治,反擊各種反動思潮和錯誤觀點。由此,《平民周刊》被查封,王振翼遠走北京,投奔高君宇。
1920年,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立。經高君宇、羅章龍介紹,王振翼被吸收為通訊會員,聆聽了李大釗講演。翌年5月,王振翼加入剛建立的山西團組織,中共一大后正式入黨,任職于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方分部,負責北方大中城市工人運動,兼管全國鐵路總工會工作。
1922年1月,王振翼與高君宇一起赴莫斯科,出席共產國際召開的遠東人民代表大會,受到列寧接見。5月5日,王振翼參加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后返回山西領導太原大國民印刷廠工人罷工斗爭。
1923年,王振翼參加著名的“二七”大罷工最高領導小組,罷工遭到鎮壓后,他被派往上海繼續從事工運。6月12日至20日出席在廣州召開的中共三大。10月底,他以團中央巡視員的身份來魯檢查指導工作。其時,由于山東黨組織負責人王盡美、鄧恩銘、王復元等人分赴青島、張店等地發展黨組織,濟南地方團出現領導不力、組織渙散的趨勢,引起團中央關注;而“地居要沖、華洋雜處”的青島,主權自日本占領者手中回歸已有10個月,團組織亟待建立發展。以上兩個因素,成為王振翼山東之行的理由。
10月30日,王振翼召集主持濟南地方團改組大會并作報告,報告中結合時局形勢,剖分縷析,講解加入國民黨問題、青年團與共產黨關系、青年團組織發展、青年團工作開展等內容。會上選舉產生濟南地方團新負責人,并對濟南本埠團員劃分5個小組,對團組織定期活動做出明確規定。自此,“濟南團組織面貌煥然一新”。
指導建立青島團組織
11月9日,王振翼抵青。風塵未去,即與先前來青的鄧恩銘一起推進青島團組織建立。他召集進步青年分子舉行座談會,講述國內外形勢,并動員他們聯系進步青年前來談話。11日晚,王振翼致信團中央負責人,匯報青島工作開展情況:
到青二日,今午邀十一人相談一時余,弟略說了些中國經濟政治狀況,人民受痛苦的原因和情形,歸結我們應負促進社會進化之責,實行去組織民眾做一番國民革命。到會的分子,學生五人,電話局員司二人,在濟加入X同志三人。談的結果很好,決定在這一星期內,請他們再介紹些人談話,并與到會的這些人在這星期內分開談我們團體的綱領、組織等,談的結果如很好,即于下星期正式組織成立,如不夠二十人,即按章先組織支部。如足二十人,即成立地方團。
在團組織發展上,王振翼努力擴大發展對象范圍,走出學生局限,面向廣大工農群眾。這從其青島走訪談話中可見一斑。在青島團組織成立前夕,王振翼約見膠澳職業學校師生八九人,依次談話5次。他還與港務局十余名工友、郊區十余名鹽民農民座談,與四方機廠圣誕會會長郭恒祥,青島火車站水機領班、國民黨員王東生等人單獨談話。
11月18日,在王振翼主持下,青島團組織成立會在膠澳商埠督辦公署工程科舉行。團章規定20人以上方可成立地方團,因團員僅12人故設支部,鄧恩銘任書記。團支部下轄三個小組,其中膠澳職校兩個小組,另一個為市內組。
“山東黨團工作應以鐵路為中心”
籌建青島團組織期間,王振翼還在鄧恩銘引領下,對青島城市狀況、社會階層等深入調查研究。11月15日,他將掌握的情況及個人分析見解向團中央信函報告,首先肯定青島良好的革命條件,認為“山東四個地方最重要,即濟南、濟寧、青島、煙臺,其中以青島為最大,亦吾人最應注意者也。”
青島革命條件好,其革命火種播撒地在四方,因為該處“差不多是工人世界”。具體言之,在膠濟鐵路四方機廠,然后由其向四方日商紗廠、滄口紗廠、臺東鎮工廠、港口碼頭蔓延,并聯系民風彪悍的鹽戶、民團,可漸成燎原之勢。王振翼在匯報中一一道來:
膠濟鐵路大廠在四方(即四方機廠),約一千六百余人,現已組成略具粗型之工會,名圣誕會(注:本廠工人自發形成的尚有封建行會性質的組織)……在四方還有紗廠三四個,工人約萬余,青年男子占二分之一強,皆待教育;四方離青島市區不過十余里,差不多是工人世界,其他職業的很少,可以說是工人的副產品。四方北數里即滄口,有紗廠五六個,工人亦在萬余以上,情形與四方相同。青島除市政(電燈、電話、自來水等)之外,還有船港工四百余,碼頭搬運工千余人。在東鎮,還有制酒工廠等工廠。以上這些地方在膠澳區內,距離最遠者不過二十公里,皆旁近鐵路與碼頭。總之,這區域內約有新式工人三萬余,附近此區鹽戶與民團之組織與勇敢名于世,亦應吾人十分注意之宣傳組織也。此就實情,吾人須十分注意之點。
信函中,王振翼再三說明青島工作的重要性,提出“山東活動應以青島為出發點”。為此,他建議中央安排王盡美同志常住青島,以推進青島工作開展。
王振翼非常看重交通工人,向中央“特別提出重視交通工人之觀點”,并加以詳細分析:交通工人好組織,因為他們的智識完全具有新式工人的進取戰斗思想與環境;其他各種工人都在交通路線旁,自然成了交通機關的副產,交通工人自然具有領袖其他工人的環境與智識。具體到青島,四方機廠是膠濟鐵路唯一的機廠,人員最多,因此膠濟鐵路工作應以四方機廠為起點,“此處弄好,至于沿線如博山、淄川、坊子、金嶺鎮亦馬到成功也,此為山東精華區,(山東)有功成之望也。”
在上述分析基礎上,王振翼指出,山東黨團工作應以鐵路為中心,分兩支:一支是津浦線,一支是膠濟線。在津浦線,濟南是一重要地區,工作重點應放到津浦鐵路大廠,其次是棗莊中興煤礦;在膠濟線,青島是重要地區,工作重點應放到四方機廠,其次是沿線的淄博、濰坊地區。
離開山東后,王振翼致信團中央負責人惲代英,匯報11月下旬巡視山東工作情況。他高興地寫道:“我們的刊物《向導》,每期在濟南、青島可賣二百余,正在推銷;而《中國青年》月刊,青島每期至少三十冊。”接下來,他談到青島物價高昂,言下之意是,如此窘況下能銷售如此多刊物,已實屬不易。
“上街去一次,至少須半元,每日差不多要花一元半。”王振翼直言,“感到不敢(在青島)多住了!”
王振翼所說的“青島物價高昂”屬實,原因有二:一是青島主權回歸后,日僑及日本經濟勢力轉移南滿,“因此商業頓呈蕭條之象,較之日德時代一落千丈”;二是青島周邊地區人口向青島遷移,較青島主權回歸前增加兩萬余,且以苦力為主。經濟凋敝,人口大增,物價高漲自然是與影相隨。
從黨史資料看,離開山東的王振翼革命步履匆匆——
1925年5月,中共北方區委組建張家口地委,統一領導察哈爾、熱河、綏遠三個特區黨的工作,王振翼任組織部長。
1927年7月,王振翼被派往賀龍部負責政治訓練工作,并參加“八一”南昌起義。9月,中共順直省委改組,王振翼任省委工運書記。翌年1月,任順直省委組織部長。6月,任北方代表團代理書記,赴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后被誣為右傾機會主義分子,撤銷中央候補委員及順直省委一切職務。
1930年底,王振翼由上海、江蘇輾轉天津,繼續從事黨的活動。翌年2月16日,因叛徒出賣,王振翼以“匪魁”之名被捕,繼而被列為“要犯”轉押北平草嵐子監獄。獄中,受盡敵人嚴刑拷打,始終沒有出賣組織和同志,10月31日因“摧殘凍餓”去世,獄中地下黨為其秘密舉行了追悼會。
武器在手,細水變洪流
濟南五龍潭公園一角,原東流水街105號,坐落著被譽為山東“紅船”的中共山東省委機關舊址。與王盡美、鄧恩銘曾使用過的器具一起展出在這個狹小房間內的,是省黨組織最重要的早期領導人之一——劉謙初用過的桌椅。

劉謙初
1929年早春,劉謙初臨危受命,回到黨組織受到嚴重破壞的山東,建立新的省委。此后,他來往于濟南、青島、淄博、濰坊等地深入群眾進行革命活動,并組織領導在全國工人運動史上罕見的1929年青島工人大罷工。
白色恐怖的罪惡之手,卻悄然扼向革命者的咽喉。1931年4月5日,遭叛徒出賣被捕的劉謙初,被槍殺于濟南緯八路刑場。這個從平度劉家莊走出來的革命戰士,以短短34年的生命,奉獻了一個共產主義者全部的信念和對未來的期待。
回到革命理想初燃之地
接到任務,劉謙初首先回到青島,向黨中央寫了增派干部、籌備被破壞的山東省委的報告,隨后前往濟南。
彼時的劉謙初,剛剛完成福建黨組織的恢復、整頓工作。來到濟南后,他找到與自己有過交往的齊魯大學簡育文先生,簡育文將他安插在齊魯大學教歷史、英文。有了掩護身份,劉謙初化名黃伯襄,租下大明湖附近東西菜園子街的住處。與此同時,黨中央增派劉謙初的妻子張文秋化名陳孟君,與劉曉浦、黨維蓉等來到濟南。
從少年時代起,堅定的革命理想一次次沸騰起劉謙初新的熱望。
1916年,劉謙初就讀于平度知務中學,他斥責袁世凱復辟帝制,寫下“千年帝制已歸去,四億神州向共和”的《討袁詞》,和于乃鎮、邵廷珍、劉維漢等13名同學偷偷翻出學校,步行90多里趕到藍村火車站,連夜乘火車趕往青島,加入中華革命軍東北軍,參加了攻克濰縣和攻打高密城的戰斗,獲得“山東第三支隊義勇獎牌”。
1918年,劉謙初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齊魯大學預科,“五四”運動爆發后,劉謙初帶頭高聲疾呼,以喚起廣大群眾的反帝愛國熱情。后因家境貧寒,無奈到黃縣崇實中學教書。1921年,劉謙初參加上海圣教書報公會的征文比賽獲第一名,文章深得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賞識,被破格免試錄取為燕大學生。
1922年9月,劉謙初踏入燕園,馬克思主義學說、共產主義理想的信念深深植入他年輕的心臟。他和熊佛西、董秋斯等人發起成立“燕大文學會”,“五卅慘案”后首倡成立“燕大滬案后援會”,是前往北洋執政府總請愿被推舉發言的六位學生代表之一。經方伯務和范鴻劼介紹,他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還與李大釗領導的學生組織建立秘密聯系,接受中共地下黨組織的領導。
1925年9月,因反帝愛國行動成為學校當局的“眼中釘”,劉謙初被分配到鎮江潤州中學任教。1926年8月下旬,劉謙初趕往革命策源地廣州,一心想要報考黃埔軍校,但因受過高等教育被拒,改到嶺南大學附中執教。是年12月,國民政府由廣州遷往武漢,他毅然選擇投筆從戎,赴武昌參加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被委任為宣傳科社會股股長。1927年1月,劉謙初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武漢,劉謙初拜訪毛澤東,明確了革命方向和信念。大革命夭折后,他先后被派到江蘇省委、滬西區委和閘北區委、福建省委工作,并擔任福建省委書記。
1929年4月,新的山東省委建立了,劉謙初任省委書記兼宣傳部長,劉曉浦任秘書長,王進仁任組織部長,張文秋任婦女部長兼機要秘書。東西菜園子街的小院,也成為了山東省委的秘密機關,一系列新的工作和戰斗就此展開。
領導轟轟烈烈的工人運動
此時的山東,籠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中。
為迅速恢復因王復元、王用章兄弟叛變被嚴重破壞的各級黨組織,劉謙初等省委成員深入廠礦企業、商業店鋪,發展黨員重建支部。其間,中央巡視員任弼時來魯檢查工作,劉謙初組織召集省委代表擴大會議。任弼時全程參加大會,聽取關于工運、農運、學運、兵運現狀和任務的報告,充分肯定了山東省委的工作。
根據總的斗爭形勢,黨中央指示山東省委沿著膠濟鐵路發動總同盟罷工。劉謙初先到淄博,組織4個工廠千余名工人舉行了3天的總罷工,隨后赴濰縣,深入研究1929年春豬鬃廠女工罷工的斗爭經驗。抵青后,與時任青島市委書記黨維蓉一起分析青島工人運動的形勢,認為工人中出現的自發怠工,既能造成日本廠主的經濟損失,又不致造成工人失業,還可使工人在斗爭中得到鍛煉,是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最適當的斗爭形式。
望不到盡頭的苦難,讓工人如墜深淵,反日情緒與國民黨內部矛盾等時局變動帶來的尖銳沖突一起在工人中蔓延。在劉謙初、黨維蓉等人組織領導下,青島發生了震撼全國的反日同盟大罷工。青島紡織工人是罷工主體,參加罷工的紡織企業有大康、內外棉、隆興、鐘淵、富士、寶來六大日資紗廠,以及鈴木絲廠和華新紗廠(中資工廠)。其他企業有華祥、山東兩個火柴廠,日本青島火柴廠和田木廠、濱恒木廠、英商大英煙廠、祥泰木廠、峰村油坊和四方機廠等。
4個多月里,兩萬多名工人被發動起來!
6月19日,青島火柴廠,工人因伙食粗劣與日本管事發生爭吵引爆罷工,提出改善伙食、減少工作時間和提高工資等要求。26日,資本家斷然宣布關廠,工人全部被解雇,后國民黨當局插手調停,工人一無所得,卻拉開了青島工人大罷工的序幕。7月開始,工人罷工掀起三次浪潮。7月21日,青島6大紗廠同時宣布關廠,并宣布開除工人,劉謙初、黨維蓉等發動工人由停工轉變成罷工,并提出條件與日本廠主斗爭。青島工人反日同盟大罷工,一直持續到9月,其規模之大、時間之長,在山東乃至全國工人運動史上罕見,亦稱“民國十八年大罷工”。不斷涌起的罷工斗爭,沉重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和國民黨統治,促進了工人、民眾的覺醒,是青島工人運動復興的重要標志,有力地配合了全國工人罷工浪潮。
1929年7月底,劉謙初返回濟南,此時的他全然未知,由于叛徒告密,妻子張文秋和省委秘書長劉曉浦已被捕,一張巨網正在向他投來。
家書中最掛念“母親”
劉謙初和張文秋,是一對革命伉儷,他們在山東省委并肩作戰的經歷,被今天的人們親切地比作現實版的“潛伏”。
1927年2月,時任中共京山縣委副書記的張文秋到武漢購買槍支,抽空到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看望惲代英,在校內聽到劉謙初演講時被深深地吸引。經惲代英介紹,兩人很快走到一起。聽演講、參加大罷工紀念活動,這對年輕情侶追隨著同樣的信仰。4月4日,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開學典禮,劉謙初、張文秋聆聽了毛澤東作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并到都府堤41號毛澤東住處拜訪,見到了楊開慧和毛岸英、毛岸青母子三人。26日,兩人在王海萍、惲代英見證下,于武昌漢陽門大街致和里12號舉行婚禮。三天后,劉謙初隨軍北伐,張文秋則回到京山領導農民運動,此后夫妻二人輾轉南北。濟南重逢,他們以黃伯襄、陳孟君的掩護身份為革命事業重啟戰斗。一別兩年,重逢數月,自青島返回濟南的劉謙初,面對的是張文秋的被捕。更為嚴重的是,山東黨組織又一次遭到嚴重破壞,劉謙初決定立即離開濟南經青島赴上海向黨中央匯報,不幸在明水火車站被捕。
面對非人酷刑,劉謙初嚴守黨的機密,堅貞不屈。在向死的監獄里,他寫下的是向生的歌頌。劉謙初組織成立了獄中黨支部,在獄卒和看守中進行愛國教育,把看守發展成為共產黨員,積極宣傳黨的思想,還以驚人毅力翻譯《反杜林論》。1930年春節,劉謙初托獄卒送給同在獄中的張文秋一盒糕點,里面夾著一張小紙條,上面寫道:
無事不必苦憂愁,應把真理細探求。
只要武器握在手,可把細水變洪流。
1930年2月,在獄中受盡折磨的張文秋刑滿釋放。劉謙初叮囑妻子,“回到母親(指黨)身邊后,要好好地照顧母親,聽母親的話;要搞好家務。”劉謙初為即將出世的孩子取名“思齊”,“山東古來便是齊魯之地,英雄輩出,禮儀最盛,讓我們的孩子時時記住這塊地方吧!”解放后,劉思齊嫁給了毛岸英。
山東博物館,收藏著一條劉謙初在獄中使用過的毛毯,在周恩來同志關懷下,中共中央委托林育南買了這條毛毯送入獄中交劉謙初使用。在中共中央積極營救下,原本劉謙初案已經明朗,孰料9月軍閥韓復榘上臺后瘋狂鎮壓革命運動,情形惡化。1931年4月5日,劉謙初等22名優秀共產黨員在濟南英勇就義。臨刑前,他們高唱國際歌,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
“我在臨死之際,謹向最親愛的母親和親愛的兄弟們告別,并向你緊握告別之手。希望你不要為我悲傷,希望你緊記住我的話,無論在任何條件下,都要好好愛護母親!孝敬母親!聽母親的話!”劉謙初留給妻子的這封遺書里,依然掛念著“母親”!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父親劉祿曾為他取小名“光”。
未違父愿,他留下了一道永恒的光!
責任編輯:岳文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