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青島”,加速城市數字化轉型
全市共有總投資約930億元的158個城市智慧在建(擬建)項目,2021年將打造城市云腦場景應用集群,實現至少20個場景“一屏”接入城市云腦

■位于市南軟件園,由松立集團自主研發的城市級靜態交通管理平臺,助力城市智慧交通建設。任曉萌 攝
數字化是當今時代發展的大趨勢,正在深刻改變著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加速推動數字化時代的全面到來。
從去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發開始,每個人對于“智慧城市”的感知從未如此強烈——手機端訂閱就可實時了解全市疫情信息,物資采購只需網上預約就可配送到家,進入公共場所“掃碼”留痕,電子健康碼、電子身份證碼和電子社保碼3類碼上服務“一碼通城”,在線遠程學習辦公,足不出戶辦理政務服務業務……
經此一“疫”,人們越發充分認識到,“城市數字化轉型”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趨勢。一個城市的正常運轉必須依賴一個像“城市大腦”的統一控制中心和指揮決策中心,實現公共數據集中匯聚,建立健全跨部門數據共享流通機制,既高效調動資源,又優化政府治理。
而在青島,這種關于城市的智慧構想早已在謀兵布陣。在加快建設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的同時,青島正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把整座城市作為一個有機生命體,強化數字技術系統集成、整體應用,協同推進經濟、生活、治理等各領域的整體轉型,促進城市發展、治理、運行效能整體提升。去年12月,賽迪顧問發布的“2020中國數字城市百強榜”中,青島位列全國第七。著眼“慧優政、慧民生、慧興業、慧強基”四個目標,“智慧青島”正在重塑城市治理模式和居民生活方式。

■城陽區小寨子社區打造的智慧社區。
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實現百姓“辦事輕松”
一部手機、一臺政務自助辦理機,市民王強只用3分鐘就自助完成了“印刷品企業設立”業務申請,“就連營業執照都是用手機微信小程序生成的電子營業執照,辦個業務沒想到動兩下手指頭就完成了,這么省勁兒!”提交申請后,王強只需要在家耐心等待證件“送貨到門”。
最近要辦理“公共場所衛生許可證換證”的柳楊則更輕松。在辦公室拿出手機,實名登錄“愛山東·青e辦”App,在“智能辦”模塊里,僅遞交了一份材料,就完成了業務申辦。“因為是實名登錄,辦理過程中需要填寫的申請人基本信息不用重復填報,自動給予匹配,點幾下就完成了整個流程,更符合我們‘懶人’的辦事訴求。”柳楊笑著說。
說起政務服務,“磨破嘴、跑斷腿、證明多、事難辦”向來備受詬病。但隨著城市智慧政務的上線,這種局面似乎已經悄然發生了改變。
在青島打造的掌上辦事服務平臺——“愛山東·青e辦”手機App,50多個部門、10個區市的7000多項服務被集中整合在一個平臺。35個部門業務系統統一身份認證,網上政務服務“一次登錄、全網通行”。完成統一電子證照系統升級,歸集166類2300余萬條電子證照數據。“我們對‘青e辦’的定位,是想打造一個濃縮了政府服務各條線索的‘智慧大腦’,將復雜的體系化繁為簡,容納在一個手機軟件中,不管是政務服務還是便民辦事,都可以通過簡易操作在這一個平臺上得以實現。”青島市大數據發展管理局電子政務處副處長孫磊志向記者解釋道。
顯然,這個“智慧大腦”不是孤立的,“以大系統大平臺建設為導向,推動各部門、各區市專用網絡和信息系統整合融合,加強各類城市運行系統的互聯互通,橫向打破部門間數據壁壘,實現數據流動;縱向協同部門與群眾需求直接面對面,精簡辦事流程。”孫磊志說道,“簡單地說,數據多跑路,群眾才能少跑腿。”
在這種“智慧大腦”的打造下,全市打通國土、城管、水務、供電、廣電等5個單位9項關鍵數據,部門間數據相互認證使用,群眾在辦理二手房轉移登記時,就可直接辦理包括用水、用電、公用事業收費便民卡、供暖、供氣、有線電視、有線寬帶共7項業務的同步過戶;共享行政審批、民政、人社、公安、稅務、醫保、不動產登記等10個政務部門的33類數據,47個公積金服務事項實現了網上辦理,其中31個服務事項實現“秒批”,秒批率達66%。通過數據高效共享,已支撐了人才落戶“秒批”等300余項“智能辦”業務。
從青島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公布的一組數據看,2020年全市各級行政審批服務系統共辦理審批和政務服務事項超過2500萬件,其中網上辦件量超過1500萬件。從必須“出門辦”到隨時“線上辦”,這1500萬件背后省卻的不僅僅是辦事群眾的時間、人工和金錢成本,更多的是一種政務服務意識的改變。
“去年8月3日上午11點50分,我接到平度市行政審批局工作人員的電話,說我創辦的一個幼兒園的證照到期,問我是否續期,核實材料后可免費幫我把辦好的證照快遞過來……”在今年1月舉行的青島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市人大代表、青島同和建工集團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楊林山對自己的這一段親身經歷點贊有加。
楊林山的經歷,得益于青島市在全國率先試點推行的“無感審批”——在政務信息數據共享互認互用的基礎上,通過大數據、人臉認證、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實現對企業群眾辦事需求的精準預判、即時感知、定向推送和智能處置。
“簡單點說,捕捉到你在數據共享的政務服務平臺上的當前信息,就可以提前研判和預測你下一步想要或是需要辦理的政務服務。”青島市行政審批服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而這種讓政務服務“被動等待”變為“主動找人”,更是得益于政務服務“智慧大腦”。

■海信相繼為省內近50家醫院提供遠程醫療診斷系統。 孫 欣 攝
全領域延展,讓“智慧元素”來到每個居民身邊
“步行上下班,我最常走的是山東路。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在高峰和非高峰時段,這條路上的信號燈調整時間并不是一個定數。”青島市大數據局市場配置促進和產業規劃處負責人趙睿介紹“智慧城市”時給記者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高峰時段,車流量大的時候,人行橫道的紅燈一般要超過3分鐘,而非高峰時段,車流量小的時候,紅燈時間大概只有1分鐘。”
盡管“時間差”只有一二分鐘,但這卻是從“車看燈”到“燈看車”的一種轉變,是城市智慧交通的一個縮影。
據統計,“智慧交通”使得青島市區整體路網平均速度提高了約9.71%,通行時間縮短約25%,高峰持續時間減少11.08%。同時交通信息服務準確率達到90%,交通違法查究率提升了近40倍。
對于70歲不愛出門的余德祥來說,“智慧城市”大概就是自己在家讓兒女拿著手機給自己來了一張“自拍”,就完成了之前需要在指定時間段、到指定辦事窗口集中排隊才能完成的社會保險待遇資格認證。這種整合公安、民政、交通、銀行、醫療、電信等8個領域20多個部門信息資源而實現的“靜默認證”,認證率已經達到93.9%,全市200多萬待遇領取人員基本實現了“零打擾”認證。
居住在李滄區上流佳苑社區的朱女士對“智慧城市”的感受,更多地來自于自己的社區生活。“我們社區安裝了近300套監控設備,100套人臉門禁識別系統,6套車輛道閘系統,還有37套智慧垃圾箱系統,不僅實現了人臉識別秒級進入、外來人員軌跡留痕,還可以對高空拋物隨時監控、困難群體‘一鍵呼救’……”這些“智慧場景”在社區的落地,也讓朱女士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智慧社區”的便利宜居。
而在城陽區城陽街道小寨子社區,兼具智能門禁、人臉識別、車輛識別、視頻監控等功能于一體的立體化智慧社區感知安防體系,大大提升了社區管控水平,整個社區已經連續2000余天零案發;市北區則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搭建起名為“黨群e家”的開放服務智慧平臺,在這個智慧平臺上不僅可以反映問題、回應訴求,而且更方便監督處置,成為基層社會治理參與的重要平臺,同時該平臺也正實現與城市綜合治理指揮中心數據的互聯互通。

■海信智慧交通體驗中心。
以市民獲得感為導向,將應用場景滲透進城市每一個“細胞”
實現城市重點公共區域高清視頻監控覆蓋率100%的“智慧公安”建設;依托全市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網絡的“智慧環保”;居家就能享受三甲醫院優質醫療服務的“智慧醫療”;匯聚300多萬條優質特色教育教學資源的“智慧教育”;可訪問資源總量380TB的云上青圖“智慧閱讀”……智慧化的應用場景似乎已經滲透進城市的每一個“細胞”。
“智慧城市從來都是一個宏觀的系統集成概念,它依托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但絕不僅僅是技術的堆疊,從細分來看,它涉及民生、政務、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但歸根到底,智慧城市的建設是以市民的參與感和獲得感為導向。”趙睿告訴記者。
為了下好“一盤棋”,實現更好的整體效能,去年8月,青島市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意見》,明確要按照“1+5+N”整體框架(即1個城市云腦統籌,數字社會、數字政府、數字經濟、數字基礎設施和制度保障等5個支撐,智慧醫療、智慧人社、智慧教育、智慧文化旅游體育、智慧應急、智慧公安、智慧交通、智慧社區、智慧街區等N個場景)建設“智慧青島”,并提出三年建設目標,力爭到2022年實現城市云腦“一體貫通”,公共服務“一網通辦”,社會治理“一網通管”,基層社區“全線聯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全面融合”,城市物聯感知體系“全域感知”。
在記者的采訪中,孫磊志也談到,在智慧化城市建設方面,青島早在十余年前就已經著手布局電子政務,各區市、各市直部門都有一定的平臺和技術基礎,如何制定統一的數據格式、對接標準,將這些數據信息從“并聯”向“串聯”轉變,確保實現跨部門、跨專業數據信息無縫對接。同時,在這些政務數據中,有1200萬條涉企政務數據,如何真正盤活這些數據的價值,讓“政務數據中臺”打通政務數據走向市場的最后一公里,開發更多智慧城市應用場景,也是“智慧青島”建設中關鍵的一環。
2020年12月,青島市公安局智慧公安項目成交公告發布,阿里云計算有限公司以35596.789萬元中標。去年11月30日,城陽市政投資集團與海信網絡科技、騰訊云計算、南威軟件、海康威視、東華軟件、海納云等6家公司簽約,正式啟動城陽區綠色新型智慧社區(街區)建設工程。據不完全統計,當前全市共有總投資約930億元的158個城市智慧在建(擬建)項目,其中社會投資占到94%,這些項目吸引了180多家企業參與,包含了華為、阿里、騰訊等30余家軟件百強、互聯網百強以及行業領軍頭部企業。
政府部門的頂層設計、統籌協調,社會資本的“活水源泉”和龍頭企業的技術支撐,讓龐大的“智慧城市”成為一個強強聯手、共建共榮共享的生態。
據悉,青島市大數據局已經制訂了詳細的數字青島2021年行動方案,目前正在征求意見階段。其中包括,建設統一數據業務中臺,打造城市云腦場景應用集群,推動公安、城管、應急、交通、生態環境、經濟運行等重點領域應用上線,至少20個場景“一屏”接入城市云腦;智慧校園覆蓋率達到99%;建成35家以上互聯網醫院;推進醫療健康監測設備、智能安防設備、可穿戴設備、養老服務機器人等智能化設備在養老中的廣泛應用;建成2至3家全面數字化景區;培育5家國內有影響力的人工智能領軍企業,建設10個人工智能創新平臺,形成10個以上人工智能深度應用場景,推動100戶重點企業和100項應用場景賦能,初步形成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體系……
關于“智慧城市”的青島設想,還在源源不斷地生發出新的“智慧邏輯”。這種未來美好城市生活的奇思妙想,在數字化的推動下也愈發讓人充滿期待。(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任曉萌)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