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要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青島市即墨區龍泉街道用山水廊道串聯分散的鄉村生態資源,不斷夯實生態基底,增強鄉村內生動力。
青島即墨龍泉街道臺子村,毗鄰龍山文化遺址,這些隨處可見的巨石,見證了村子的歷史。
臺子村是一個建在石頭上的村落,當年村民們就地取材,用這些大石頭蓋了房、修了橋,然后剩下九個巨大的采石坑,曾經一度成為村里的垃圾坑。
龍泉街道臺子村黨支部書記張立太說:“當時就是這么一片地,雜草叢生,還有一些垃圾。養牛的也多,牛糞都卸到河邊。”
村民王麗麗也說:“耕地只有很薄的一塊兒是土,下面全是石頭,你種著莊稼之后根本就扎不下根去,更不用說生長結果實了。”
位置偏僻,又沒集體經濟,龍泉街道的61個村子,大部分都是像臺子村這樣的弱村。這些看起來已經沒有了內生動力的村子,是拆掉重建,還是繼續挖掘潛力,當地一度遇到了瓶頸。
青島市即墨區龍泉街道黨工委書記王永剛介紹:“這個瓶頸來自于我們頭腦,來自于我們腰包。我們也在想,如何讓我們這幫人能順勢而為,能適應整個發展的形勢,是我們現在要面對的最重要的問題。”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 ,山東迅速出臺規劃 ,把鄉村振興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脫貧攻堅等工作結合起來、協同推進。規劃一出,龍泉街道的思路也活了起來。
張立太表示:“用這些石頭打造了石頭巷、石頭桌凳,反正石頭都有利用價值,到了晚上、周末,城市的、坊街左右的都到我們這里乘涼。”
村子美了,還要讓村民富。臺子村以一畝地一千兩百元的價格流轉了村民手中貧瘠的土地,搞起“花海經濟”。這處網紅打卡地,每年接待游客3萬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近萬元。
村民蘭玉花高興地說:“感覺真就是好,跟誰說俺都覺著歡喜,咱就能說出去,很好很好的。”
一花獨放不是春。龍泉街道61個村莊中,57個村沿河分布。在不破壞每個村莊原始樣貌的基礎上,街道依托當地的蓮花山、蓮茵河建設起14公里山水走廊,把原汁原味的田園鄉村串聯在一起,從生態、產品、文化等不同角度,充分挖掘每個村莊獨特的鄉土價值。
瑞草園,是石門村依托黨支部領辦的茶葉專業合作社,自從成為山水走廊上的休閑娛樂節點,合作社的年產值去年翻了兩倍。最近,他們又成立了新時代職業農民培訓中心,每年免費培訓一千名村民。
青島瑞草園茶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吳連英介紹:“青島農業大學茶葉研究所的這些茶博士們在這,然后給他(農戶)提供一些技術服務,對企業來說降低成本了,對茶農來說他們也增收了,我覺得這是一個雙贏的一件好事。”
一村一落皆美景。如今,龍泉街道已經成立了14家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民宿、中草藥種植、農產品營銷等產業。1280戶群眾入社,增收480多萬元。
青島市即墨區龍泉街道石門村村民吳紹竹說:“原來種地光種個吃,現在好了,腰包也有錢了。”
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但隨著鄉村產業資源平臺的不斷擴大,街道想要更大的發展,卻遇到了新挑戰。
青島市即墨區龍泉街道招商負責人劉琳介紹:“就是這么大的一個資源的話,街道是沒有辦法去統籌去實施的,產業資源方面一直是需要一個龍頭企業過來給我們加持,然后注入活力,帶活村莊跟村民,參與投身鄉村振興的這么一個熱潮當中。”
了解到龍泉街道的需求,即墨主動出擊,利用儒商大會的契機,招引來文化旅游龍頭企業華僑城集團。
青島華僑城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德玉說:“原始的這種自然風貌,是人為打造不出來的,為了保持我們原有的這種鄉居風格,我們做些民宿民居、康養,還有與當地特色高效農業和先進農業來配套的一些產業,來做好這個平臺。”
依托原鄉風貌,華僑城注資300億元,打造起田園騎行線、田園音樂廳和鄉村博物館等景觀。如今,18類60多項產業資源正持續注入龍泉街道蓮花山鄉村振興示范區,鄉村和企業共生共融,示范區還入選山東省第二批鄉村振興重點項目。
青島市即墨區龍泉街道黨工委書記王永剛表示:“說句心里話,我們想真正的在片區來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論,把整個產業的發展,還是要緊緊跟我們村莊、跟我們村民融在一塊。我(黨員干部)想干的就是老百姓想干的,老百姓想干的就是我想干的,讓老百姓感覺未來生活是美好的,讓他感覺生活有奔頭。”(閃電新聞記者 山東臺 劉駿 叢芳 逯興舉 伊力 張磊 南魚辰 李中豪 青島臺 孟偉 王黎帆 李淑艷 報道)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