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2月21日訊 去年,《2020年中國城市高質量發展報告》發布,通過綜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六大維度、33項二級指標,對全國35個大中城市高質量發展成效進行測評。深圳市排名位列全國第一,拿下綜合績效、協調發展、綠色發展3項單項冠軍,領跑全國。
從2010年首次提出加快實現從“深圳速度”向“深圳質量”跨越至今,深圳謀劃“高質量”已有十年積淀。多年來,深圳市始終將“質量強市”作為城市發展的重大戰略,率先出臺《深圳經濟特區質量條例》等一系列法規和政策,每年召開“全市質量大會”,不斷完善質量強市戰略的制度體系,強化高質量發展頂層設計的系統集成。

截至目前,深圳市創建了全國首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全國首個標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全國首批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之一,以及廣東省首個“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等。在深圳,質量工作已經拓展至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城市建設管理和政府服務等城市發展的全領域、全過程,市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
高質量監管實現“質量強市”
2017年以來,深圳市頒布《深圳經濟特區質量條例》等多項法規政策,系統集成了高質量發展的制度體系,為深圳市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深圳市市場監管局從優化供給結構入手,持續完善內需體系,推動標準、設計、質量、品牌、信譽“五位一體”建設,極大地激發了全市質量創新動力。
其中,在“標準+”戰略實施中,截至2020年10月,深圳市累計研制國際國內標準6827項、培育先進團體(聯盟)標準1041項,標準研制成果位居全國前列;成立國內首個工業設計知識產權促進會,工業設計占全國半壁江山,建筑設計百強企業占全國60%以上;構建全國領先的信用監管機制,全面落實“信用+事中事后監管”,形成事前預判防范、事中精準監管、事后聯合獎懲的監管閉環,以信用為質量保駕護航。

同時,首創深圳產品學校,打造提供質量、標準、認證、檢測等公共服務的“一站式”綜合平臺,幫扶企業提質量、穩增長和增強競爭力;推動一批重大公共服務平臺落地,推動建設42個質量基礎設施項目,促進質量基礎設施融合發展,助力深圳形成“一次檢測認證、全球通行”的服務體系。
深圳市在全國率先構建新型智慧監管建設體系,實現巡查網、檢測網和執法網“三網合一”,健全和完善了質量安全監管機制;構建質量監管追溯體系,強化全程監管、風險可估、問題可溯,實現質量工作動態監管和風險防控,綜合監管效能明顯提升;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和違法行為打擊力度,推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和知識產權證券化,建立知識產權仲裁平臺,實現“一站式”協同保護;健全公益訴訟機制,切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打造放心舒心的高質量消費環境;出臺優化營商環境更好服務市場主體的36項措施,營商環境水平持續向優。
這一系列措施,為深圳市經濟民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企業高質量發展意識強烈,全社會高質量發展氛圍濃厚,民生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持續提升。

實施“深圳品牌”戰略,打造高質量城市
目前,深圳市在打造深圳質量、深圳設計、深圳標準、深圳誠信基礎上,大力實施“深圳品牌”戰略,構建“產品品牌、企業品牌、產業品牌、區域品牌、城市品牌”體系,使“深圳出品”成為高質量的標簽,讓更多深圳品牌享譽全球。
沒有誠信,無法形成品牌,而品牌的發展壯大,更需要誠信體系來保駕護航?!渡钲谑泄残庞眯畔⒐芾磙k法》2017年10月1日正式實施,該辦法在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營造社會誠信環境,建立信用獎勵機制,規范公共信用信息的管理,推進深圳質量、標準、品牌、信譽建設,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市場監管體系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從邊陲農業縣到“設計之都”“閱讀之城”“創意之都”“全國文明城市”,深圳文化競爭力、傳播力、影響力正在不斷提升。《深圳文化創新發展2020(實施方案)》提出了一系列在城市精神、文化品牌、公共文化服務、現代文化產業等領域打基礎、補短板、謀長遠的創新舉措,為深圳文化發展提供政策支持。目前,深圳深入實施文化強市戰略,打造全球區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國際文化創新創意先鋒城市。(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駐深圳記者 梁超)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