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2月22日訊 近日,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承擔的“江蘇濱海濕地多圈層交互帶綜合地質調查”項目開花結果,通過在江蘇鹽城濱海濕地開展多圈層綜合地質調查及提出修復建議,為江蘇濱海濕地的科學開發利用和保護修復提供了有力支撐。
據介紹,項目組結合該區以往調查研究成果,揭示了鹽城濱海濕地景觀演替、濕地水文特征、海岸侵蝕與土壤重金屬空間分布特征。結果顯示,20年來該區域天然濕地面積減少54%,養殖池、水庫坑塘等人工濕地面積穩步增加109%;該區域地下水系統由潛水含水層和4個承壓含水層構成,其中潛水含水層和第I承壓含水層組成的淺層地下水系統,對濕地生態結構和植被類型及演化趨勢起控制作用;監測數據表明,核心區由海至陸方向侵蝕加重,最高侵蝕量高達30厘米;野外調查與污染評價結果表明,汞和鉛兩種重金屬在全區低于一級國標,砷、鎘、鋅3種重金屬在海域低于一級國標,但在陸域有零星污染。

項目組綜合分析濕地演化、土壤重金屬分布及生態水文特征,圈定出江蘇濱海濕地圈需修復區塊,分為3個階段執行,其修復面積依次為336平方千米、515平方千米及515平方千米,主要采取退漁還濕、退耕還濕、自然修復以及生態工程護岸的方式。該項目相關成果將助力改善江蘇濱海濕地面積整體減少和生態功能退化的趨勢。(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勛祥)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