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2月22日訊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孫松團隊對海洋牧場提出新觀點,認為重點應該發展增加魚類數量為目標的離岸養殖,主要依靠自然餌料,使海洋牧場成為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科技導報》上。
孫松表示,海洋牧場的核心不應該僅僅是投放人工魚礁和建設海藻場(海草床),海洋牧場不是 “造”出來的,而應該是“恢復”出來的,或者是在原來漁場的基礎上“構建”出來的。向海洋中投放魚礁只能起到聚集魚類的作用,屬于一種“誘捕”的手段,并不能從根本上增加魚類的數量。
目前,中國海水養殖的主體是貝類和大型藻類,二者在海洋水產養殖中所占的比例約80%。海洋牧場養殖的生物大部分還是移動能力比較差的貝類和海參等生物,在區域上仍然是在近岸區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和海洋空間競爭的問題,仍然是傳統意義上的海水養殖的范疇。
孫松認為,要充分利用適合魚類生長的海洋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繁茂的區域,建立海洋牧場,養殖更多的魚類,魚類數量的增加是解決海洋漁業資源和改善海洋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要控制“放牧”魚類的數量,精確估算每年的產量和可捕撈量,建立基于海洋魚類可持續發展的海洋綜合管理體系。
海洋牧場建設和近海漁業資源綜合管理都需要強有力的科技支撐,海洋生態系統生產力和漁業產量的年際變動很大,通過將海洋綜合觀測與研究、漁業資源調查和生態系統承載力評估進行有效結合,精準估算中國近海每年的漁業產量和變化趨勢,制定合理的總量控制方案并嚴格實施,將支撐中國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勛祥)
責任編輯:榮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