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2月23日2版

偉海科技借助工業互聯網賦能,企業年產能達到4000萬套,生產效率提高50%、能耗降低30%
打造全國最大腳輪產業聚集區
訂單排到今年7月份,有些客戶先把定金打過來,也只能拒收了,因為設備24小時不停歇也生產不出來……這是青島建墩集團董事長姜墩偉幸福的無奈。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一些企業還在為訂單減少甚至“無米下鍋”而發愁,姜墩偉卻在不停地拒接訂單。
客戶向姜墩偉“求購”的是大眾既陌生又熟悉的產品:腳輪。這個帶有轉向結構的輪子應用場景廣闊,比如航空箱、儲物柜,飛機、火車餐車配套,航空物流運輸行業,醫療器械行業,超市購物車、辦公轉椅等。
去年9月份,偉海科技的腳輪智能制造工廠正式投產,借助工業互聯網賦能,企業年產能達到4000萬套,生產效率提高50%、能耗降低30%。規劃建設全國最大的腳輪產業聚集區、成為世界腳輪生產行業的冠軍、實現企業上市,這是偉海科技給自己擘畫的新藍圖。
“我們現在最大的困擾是產能不夠,無法滿足客戶的需求,所以只能不斷地拒接訂單。”近日,在位于西海岸新區濱海街道的建墩偉海科技園區內,姜墩偉向記者講述了當前企業面臨的“難題”。在采訪的兩個小時內,他還接到了一位老客戶“說情”的電話,希望能夠提前安排訂單生產,而他則不停地解釋。就在幾天前,他還婉拒了美國一家跨國企業的大額訂單。“這不是矯情,確實是沒有辦法,不敢再接了,怕耽誤客戶!”
偉海科技腳輪智能制造工廠。
無論幾點走進偉海科技智能化工廠車間,都是一片繁忙,企業正加緊趕制海內外訂單。從設計、用料到生產,全過程均實現了自動化控制。以腳輪注塑車間為例,區別于傳統生產方式,該車間采用數據化程控體系,將生產過程轉變為流程化、數據化、智能化,將制造變為智造。經過工業互聯網賦能,該車間人工降耗37%,原材料減耗25%,能耗節省30%。然而放眼一年前,這個智能化車間和普通的加工廠毫無二致——生產腳輪需要20道工序,每個工序都是人工用手操作,車間里雜亂無章,生產效率低下,還存在安全隱患。
偉海科技生產負責人王東朋介紹,以前一臺注塑機配一個工作人員,上料需要人扛著袋子去上料,取件也是需要用手去取,工作效率比較慢,出的殘次品也比較多。去年以來,青島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的東風吹進了眾多制造企業,偉海科技也決定走工業互聯網轉型之路,然而一次性過億元的投入,讓企業負責人心里沒了底。就在企業猶豫不決時,西海岸新區濱海街道發展保障中心工作人員找上門,為企業梳理了市區兩級針對智能升級技術改造的各項補貼扶持政策,同時為企業背書“引才”,企業很快就打造出了全國首個腳輪制造智能工廠。
偉海科技總經理李溪雨告訴記者,“設備可以用錢來買,但高端人才一時間很難招來,我們把這個情況反映給濱海街道辦事處,他們很快協調西海岸新區組織部,最終對接山科大的專家,現場來給我們指導,僅用3個月時間就完成了互聯網改造,一點沒耽誤生產。”
憑借厚實的技術積淀,依靠工業互聯網賦能,企業實現產業升級飛躍。偉海科技下一步發展方向,就是從傳統產業向工業互聯網邁進。為此,該公司計劃投資5億元,在海西路廠區擴建基礎上,新選址周邊35畝工業用地,規劃建設航空產業應用腳輪工業園區,打造腳輪工業互聯網戰略發展研究中心、腳輪工業互聯網產學研基地、腳輪產業(含航空用輪)制造基地的“一中心、兩基地”,形成全國最大的腳輪產業聚集區。依托聚集區,聚集全國優質的上下游企業,成為行業的引領性企業。
“森海塞爾耳機、賀利氏貴金屬、克林貝格齒輪、卡赫清潔、雙立人刀具……和世界500強相比,這些企業看起來雖然規模不大,但在細分市場,他們的地位卻不可撼動,有些企業在全球市場的份額甚至超過了90%。”談及企業未來,姜墩偉堅毅的眼神中難掩自信,“我們就是要做這樣的‘隱形冠軍’!”(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德銀 文/圖)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