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青年導演仇晟編劇并執導,李淳、黃璐領銜主演的電影《郊區的鳥》于2月26日公映,這部曾斬獲第12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演員、最佳藝術探索在內的四項提名,并最終榮獲最佳劇情片大獎的華語佳作今天終于得以與廣大觀眾見面。
目前《郊區的鳥》已經走進院線面向觀眾,而它的主創者——導演仇晟卻意外給出了十大“不推薦”觀眾看這個電影理由,但從他對不推薦理由給出的解釋里,看得出他其實是在正話反說。

一、片子快兩個小時,太長了。
影片113分鐘。足夠看小半臺春晚,半部《美國往事》,三分之二部《教父》,一部《三峽好人》,一場足球賽(連中場休息),三集《贅婿》,100多個短視頻。甚至比《逐夢演藝圈》還長15分鐘。
二、到底是什么類型?兒童片?青春片?懸疑片?
準確地說是科幻片。講的是主人公走進一間陌生的小學,翻開一本日記,卻發現寫的全是自己。講的是大地開裂,城市陷落,世界傾覆,兩個有相同名字的人通過蟲洞觀測到彼此。

三、“名字叫郊區的鳥,但片子里根本沒有鳥!”
有的,有三只。其中一只還是特效做的,花了影片5%的預算。
四、“嘰里呱啦說方言,聽不懂。不推薦!”
片中有一部分對白采用吳語方言,為的是盡可能貼合上世紀90年代末的感覺。吳語方言近年來在影視里比較少見,比較耳熟能詳可能是越劇《天上掉下個林妹妹》。

五、“處女作,不成熟。”
拍這部電影前,我在國內某知名高校學習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并成功研發出了一種供漸凍癥患者使用的電腦操作系統。拍這部電影前,我去過五六個創投會,改過八稿劇本,曾閉門不出一個半月。拍這部電影前,我拍過將近二十部短片,十幾支廣告,七八個政府宣傳片,三四場婚禮,和一次壽宴。
六、“主演是誰?不認識。”
男主角是李淳,演技好,酒量差,所以去拍了《宿醉》。在《比利·林恩漫長的中場休息》當中插空拍了《郊區的鳥》。女主角是黃璐,《推拿》里的小蠻,在《被光抓走的人》里沒有被光抓走,所以來演了《郊區的鳥》。其他主演包括鄧競,肖驍,王新宇和劉琦,都是非常優秀的演員。小演員有龔子涵,許爍,錢炫邑,陳義豪,徐程輝,陳智昊,大多數是第一次出演,拍完到現在,都已經長大認不出來了。

七、“畫面為什么是正方形,是不是放映出問題了?”
《郊區的鳥》采用四比三的比例拍攝,是歷史最悠久的畫幅。《地道戰》,《閃閃的紅星》,《小兵張嘎》都是這個比例。
八、“鏡頭推拉很奇怪,是不是攝影師手滑?”
鏡頭推拉是因為用的變焦鏡頭,變焦會讓人迷惑,看不清距離。眼中以為那人近在咫尺,現實中卻遠在天涯。現在用的手機都可以變焦。手指輕輕一撥,就可以放大縮小。但在大屏幕這么玩變焦的,還是第一次。

九、“家附近電影院沒排片,有排片的太遠。”
十、“你說了這么多但我還是看不懂啊。”
《郊區的鳥》去洛迦諾放映,一位八十多歲的瑞士老太太看完很感動,說她看懂了。我問她看到什么。她說看到了自己的童年。《郊區的鳥》去土耳其放映,一個二十幾歲的志愿者散場后找到我,說她看懂了。我問她看到什么,她說看到了伊斯坦布爾。《郊區的鳥》在百子灣電影資料館放映,一位五十多歲的阿姨看完舉手發言,說看懂了。我問她看到什么,她說看到了綿陽的小溪。《郊區的鳥》第一次放映,在FIRST影展,一位四十多歲的男人看完也舉手發言,說沒看懂。我問他想看到什么,他說他想看電影。你看不看得懂,期待你的答案。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