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2月26日訊 正月十五元宵節,有一種習俗流行在即墨區沿海一帶,漁家人點亮一盞豆面燈。

田橫鎮南蘆村農民宋玉芳在制作豆油面燈。
《膠澳志》記載:“上元蒸面做燈,注油點之,視其燼花以占五谷豐歉,曰燈花。”這不僅寄托著人們濃厚的鄉情,也蘊含著對美好生活的祈盼,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人壽年豐。

形態各異的豆面燈。
在即墨沿海漁村,正月十五元宵節制作豆面燈的習俗已經傳承300多年。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豆面燈的品種越來越豐富多樣,從最初的幾種逐漸發展到現在的70多種,螃蟹、大蝦、八帶、比管魚、扇貝、琵琶蝦等也被制作成了豆面面塑。

豆油面燈,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人壽年豐。

豆面燈制作技藝一代代傳承下來。

難以想象這些竟然都是豆面燈。

81歲的劉蓮花在制作傳統造型的豆面燈。
伴隨著時代變遷,一盞盞豆面燈成了即墨一帶漁家文化的獨特標識。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邢志峰 通訊員 張濤 趙斌 文/圖)
責任編輯:劉麗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