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12時,繁花錦簇的華南農業大學校園,下起了淅瀝小雨。華農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濤抬頭看天說,“春雨貴如油。今天濕度、溫度都非常合適,正是播種的好時節”。

郭濤小心翼翼打開透明塑料盒子,用鑷子夾起一粒萌芽稻種,放到裝滿泥土的藍色育秧盆里。稻種一一呈網格狀排開,種植間隔為1.5厘米。
這批稻種,看似普通,實則不凡。
去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升空,并搭載了這批稻種。它們完成了一次歷時22天21個小時、行程超76萬公里的地月往返“旅行”,也成為人類史上飛得最遠的稻種。

“此次搭載實現了人類歷史上水稻種子深空搭載的首次突破,屬于全國乃至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繞月深空誘變研究?!比A農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陳志強說,作為國內研究積累最深、科研實力最強的單位之一,華農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得到了千載難逢的搭載機會,40克、約2000粒稻種被均勻貼放在航天器的內壁上,以求最佳試驗效果。
該中心是華農重點建設的國家級實驗室,也是我國唯一開展植物空間誘變育種的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目前已先后培育出57個水稻新品種,創造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這批稻種,來自哪里?
“與嫦娥五號一同升空的是‘航聚香絲苗’稻種,其父親、母親同樣來自太空育種?!?/strong>陳志強揭秘。
它的父親“華航31號”是空間誘變的產物,是廣東的扶貧品種和“網紅寶貝”,已在江西、廣西等地大面積推廣種植。它的母親“航恢1508”也是來自太空,它導入了20余個具有知識產權的優良基因,尤其是有一種香味基因,煮成米飯,香飄十米。

水稻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皟蓚€優質親本雜交誕下的‘孩子’非常優秀,有利于稻種取得新突破。我們要努力做到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端牢中國人的飯碗?!标愔緩娬f。
20分鐘后,郭濤和6名學生一起,將1500多粒稻種播到了6個育秧盆里。
“一個月后,稻苗將移栽田間;預計6月底可以收獲?!惫鶟诖卣f,預計3年至4年后,這批稻種的“后代”有望通過農業部門審定,成為大規模種植的品種,擺上千家萬戶餐桌。
為什么要送水稻種子“上天”?

航天育種的原理并不復雜。因為空間環境具有高真空、微重力、弱磁場及復雜輻射等特點,太空射線中復雜的高能重離子沖擊生物細胞,誘導其產生遺傳變異,就能獲得新的性狀。
從1987年開始,我國通過返回式衛星、飛船、高空氣球等進行空間誘變育種,1996年開始進入航天育種研究。首顆專門用于航天育種研究的返回式科學技術試驗衛星“實踐八號”,在2006年9月9日發射升空;去年6月,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搭載了總數達988件的航天育種樣品。

這些回到地球的種子,再經過一系列地面培育、篩選和驗證,獲得的新品種往往會具有相對原先品種更加出色的特質,例如抗病害、高產等。種子從太空回來,僅僅是“原料”。最終是否能夠種植量產,還要經過數年的培育、篩選、驗證等工作。
一大批航天育種研究成果和植物新品種早已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像華農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自1996年以來就利用返回式衛星、神舟飛船等進行了23批次搭載試驗,共搭載了水稻、蔬菜、林木、花卉等267份生物材料,其中選育出64個植物新品種通過各級審定,先后獲得包括兩次廣東省科技獎一等獎等在內的省部級獎勵6項。
來源 | 南方+客戶端 攝影 | 張梓望
責任編輯:臧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