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3月1日訊 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獲悉,實驗海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孫超岷研究團隊在針對熱液、冷泉及深淵三種典型深海生境的微生物研究時,發現并命名了一類古菌新門及一類典型硫酸鹽還原細菌新種,并揭示了其元素循環驅動機制。

科研團隊在對深海熱液沉積物樣品進行宏基因組測序分析后發現,一類叫做DPANN的古菌豐度非常高。經研究,發現包括5個已知門類的DPANN古菌,還包括一個新門類,為致謝“科學”號科考船,特將該新門古菌命名為“Kexuearchaeota”,即“科學門”。進一步分析發現,DPANN古菌盡管基因組非常小,但仍然保留了同化氮、硫等元素的能力,還能利用環境中的核酸和氨基酸用于代謝,進而促進氮、磷等元素的循環。
在對冷泉樣品進行微生物分離培養時,科研團隊獲得一株典型的硫酸鹽還原細菌新種,命名為Pseudodesulfovibrio cashew。該新種能夠通過還原硫酸鹽生成硫離子,進而同環境中的鎘、鈷等重金屬離子形成不溶性礦物質,在去除重金屬脅迫的同時有效促進了環境中硫及各種重金屬的元素循環。
深海微生物具有豐富的遺傳與代謝多樣性,各種不同生境的深海微生物都進化出了不同驅動元素循環的機制。揭示不同深海環境微生物驅動元素循環的機制,有助于闡明深海微生物對海洋乃至整個地球范圍元素循環的貢獻。以上研究為深海微生物新物種的發現及其驅動的元素循環機制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新的范例。(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勛祥)
責任編輯:孫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