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24日訊 日前,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舉行“自然資源部渤海海峽生態通道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渤海野外站”)揭牌儀式,全面啟動了渤海野外站現場觀測與建設工作。
渤海野外站依托海洋一所建設,其前身為海洋一所與煙臺長島于2014年共建的“渤海海峽野外臺站”,2019年10月通過自然資源部評估并納入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系列。渤海野外站長期布局渤海海域“一線三區”的科學觀測研究,旨在提升對渤海的自然資源現場觀測能力和研究水平。其中,“一線”指渤海海峽生態通道觀測斷面,“三區”分別指黃河口海洋生態功能區、遼東灣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和秦皇島生態修復區防控區。

海洋一所對秦皇島金夢海灣綠潮開展調查
據悉,今年4月份開始,渤海野外站在秦皇島近岸海域持續開展了海洋生物生態、水環境與水文的現場調查,并特別關注了秦皇島綠潮、赤潮、水母等生態災害的發生原因,已掌握大量現場調查數據資料,為闡明秦皇島典型生態災害發生機理與防控奠定了基礎。5月至6月,渤海野外站對黃河口附近海域進行了綜合調查與觀測,獲取了45個站位的水文、水環境、沉積環境、生物生態等數據資料,為深入了解黃河口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維持機制積累了豐富數據資料。此外,渤海野外站還研究斑海豹觀測技術并開展多技術手段觀測,組織了多個單位專家對斑海豹觀測技術、洄游路徑、保護區網絡建設等進行深入探討,為遼東灣斑海豹及生物多樣性保護明確了工作方向。(青報全媒體記者 李勛祥 通訊員 齊敏)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