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5日是全國學雷鋒紀念日,今年我市又多了一處緬懷這位英雄戰士的好去處——島城著名雕塑藝術家賈真耀用他獨屬的藝術語言創造出了一個全新的雕塑作品,并為之命名“人人都是活雷鋒”,于2020年底放置在了紡織谷內,這一雕塑作品近日吸引不少人專程前來打卡。賈真耀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直言,這件作品更像是他內心所推崇的雷鋒精神的呈現,希望這件雕塑能串聯起人們內心深處對于雷鋒精神所代表的美好、善良的樸素追求。

賈真耀與他的第一個雷鋒雕塑作品。
藝術新作激活精神傳承
賈真耀是島城著名的雕塑藝術家,最為島城市民所熟知、或者說是融入青島人生活日常的藝術作品,當屬位于匯泉灣南端的“少年與大海”,歷經風雨與時光,三位“少年”已然同礁石長到了一處,潮起潮落間,他們既是來青游客偶遇的標志物,也見證著青島人內心深處親海、玩海的恣意。
而這一次的新作“人人都是活雷鋒”再度引發本土的轟動,于賈真耀而言,更像是一次妙手偶得的機緣。這一作品位于四流中路的紡織谷內,對于許多老青島來說,這里還有一個更為親切的名字是“國棉五廠”,如今經由改造,這里已變成對標北京798的藝術街區。賈真耀于2019年將自己的工作室搬了進來,并將這些年來創作的藝術作品放在這里。

紡織谷內的“人人都是活雷鋒”雕塑。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一頻頻在社交媒體上曝光的藝術作品 “人人都是活雷鋒”正對他的工作室大門,旁邊放置著一張頗為惹眼的紫羅蘭色的長椅,與這等耀眼的配色相比,長椅另一側的空調室外機上則低調地安置著他的另一個藝術作品,明眼人一看便知,這是與他當年參加第55屆威尼斯國際雙年展的雕塑作品《化境》同屬一系列的作品,作為島城首位參加威尼斯國際雙年展的雕塑藝術家,他用一座沒有五官的佛像打坐入禪,彰顯似水流年匆匆人世間的大道至簡,受到業界關注。
天氣晴好時,或是假期周末,紡織谷里來來往往的人絡繹不絕,經由此處,大多會停駐腳步,將自己的面龐與“人人都是活雷鋒”雕塑作品中留白的面孔重合在一起,組成了不同眉眼的畫面。在工作室內見證著這一幅幅畫面的賈真耀也喜上眉梢。他告訴記者,自從2020年底他把這件作品擺放在工作室門口后,幾乎每天都能遇到前來與這個雕塑合影的游客,慢慢地,許多本地的年輕人、學生族也專程來拍照打卡,上傳社交媒體,“形形色色的人都在這里拍照,還有年輕的爸爸媽媽也會讓身邊的小孩子把頭拱進雕像里,有樣學樣,拍出一張不一樣的合影。 ”
這說明什么?賈真耀表示,不管什么年齡的人,所有的中國人都有著根深蒂固的雷鋒精神的傳承,“就像是我的這個藝術作品,雖然沒有具體的眉毛、眼睛、鼻子、嘴巴,但是所有人一看就知道這是雷鋒,是一種美好精神的象征和存在,所以就會生發出對這一藝術作品天然的親近感。”賈真耀告訴記者,雕塑前人來人往,不同的人帶給了這座雷鋒雕像不一樣的面孔,有一位老者在此觀看良久,大聲喝道:“真好,人人都是活雷鋒! ”而這,也成為了這座雕塑的命名來源。
雷鋒精神植入創作理念
藝術家以作品映射心靈和萬象,而將雷鋒作為藝術創作的主體形象,還要從賈真耀小時候的經歷開始說起。上世紀50年代,賈真耀的父親從鄭州紡校畢業后來到青島國棉八廠做技術員,1956年,他的母親也招工進入國棉八廠,1979年提前退休,賈真耀頂替就業,干過換緯工和排紗工。 “傳統家庭的烙印,還有父母的言傳身教,都在教育著我要做一個善良的人、助人為樂的人。 ”生性憨厚的賈真耀也是這樣做的,用他自己的話說:“干了不少好事,有時候甚至會自己吃點虧,就是圖個心里高興。不過有時候身邊的朋友、鄰居也會用紡織車間工人才有的大嗓門吆喝上一兩句‘喲,賈真耀又干好事啦,真是個活雷鋒’。 ”那時候還是“傻小子”的賈真耀聽不出話里的揶揄與調侃,“就覺得自己在做好事,雷鋒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始終高大。 ”

賈真耀制作的各種雷鋒形象作品。
“許多人都曾質疑說,藝術家是玩世不恭的,喜歡標新立異,但是他們并不知道藝術家也有著骨子里的傳統和烙印,并不會因為藝術表達形式的追求和呈現而故意撕裂。”于是賈真耀把兒時的偶像作為藝術創作的主體,從1995年開始就創作了一系列的雷鋒雕塑,這其中既包括免費捐贈給他的母校、青島33中學的大型雷鋒雕像,也包括他在進入當代藝術實踐后創作的一系列觀念雕塑,使用到的材質也不斷變換,大理石、陶瓷、鑄銅、玻璃鋼等,沒有繁復的設計,僅用雷鋒帽與軍服就勾勒出所有人一看就懂的雷鋒形象,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卻需要高超的造型技巧和對形體的把控力支撐。賈真耀說: “藝術作品不僅需要提供審美上的愉悅,還要有社會立場,立場才是創作者本人的東西,是創作者呈現給這個世界的良心。如果只一味地重復,或者總是游離于社會之外,放大自己的小情小調,那等于浪費生命。要知道,再偉大的東西也敵不過時間,生命更是脆弱,最后只有思想還漂浮在那里。 ”
/新聞鏈接/
“紡織大嫚”“搪瓷缸子”喚起兒時記憶
熟悉賈真耀的人,更喜歡叫他“八廠老賈”,作為國棉八廠的子弟,賈真耀從小生活在老滄口的國棉八廠宿舍,因此,賈真耀的藝術雕塑創作中也有著不少紡織工業的痕跡。
“國棉八廠離國棉五廠三里路,我經常挨個紡織廠溜達,結交了一大批紡織子弟。我從小最喜歡的事情就是母親下班回來時,偷偷翻出她的鋁制大飯盒,里面肯定有從食堂帶回來的包子。國棉廠的伙食很好,大廚都不一般,大蔥拌豬肺特別地道……”賈真耀說,國棉廠出身的孩子都有紡織情結,把工作室搬到紡織谷以后,他創作了很多與紡織有關的作品,“與其說在復位這座城市的工業記憶,不如說在找回自己的童年。”比如,紡織谷內站C位的“紡織大嫚兒”,這件作品為玻璃鋼材質,賈真耀抓取紡織女工的生產線操作瞬間,以概括、凝練的手法定格了幾代人的汗水與青春;相隔不遠處,還有一個高達2.3米的大搪瓷茶缸,上有“戰高溫紀念”字樣。“搪瓷茶缸是當年的車間標配,夏天太熱了,女工們仍然堅守在生產線,食堂會煮綠豆湯或紅棗水,休息的時候,她們一人端著一個大茶缸子,現在回憶起來仍能感受到那種場面的火熱。 ”(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周潔)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