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3月3日訊 春寒料峭,市南區檢察院的公開聽證室里,洋溢著濃濃的暖意。這里正在舉行一場司法救助公開聽證會.....。
記者今天從市南區檢察院獲悉,該院刑事執行檢察部門在開展社區矯正檢察工作過程中,通過與區司法局聯合開展調查,了解到4名服從監管、認罪悔罪的社區服刑人員因傷病、殘疾等原因導致生活困難,將線索反映給該院第五檢察部。第五檢察部決定召開公開聽證會,就是否向該4人發放司法救助金進行公開聽證。

聽證會邀請了市南區司法局社區矯正工作科主任李明朋,人民監督員、山東正航律師事務所主任、市政協委員李秋航,人民監督員、山東創揚律師事務所執行主任張于參加。李明朋介紹了對社區服刑人員家庭困難狀況的調查核實情況;區檢察院第五檢察部檢察官楊磊根據該院“1+N”司法救助規定,依法對該4人司法救助金申請情況進行了審查;兩名人民監督員就該4人現實表現及家庭情況進行了詳細詢問。經過現場的充分聽證及討論,與會人員一致同意向該4人發放司法救助金。

聽證會上,該院刑事執行檢察部門檢察官宋國良還對社區服刑人員進行了教育,要求他們要主動接受改造,把刑期當學期,增強知法守法意識,做遵紀守法的合格公民,做自食其力的典型模范。4名社區服刑人員均當場表示,感謝司法救助雪中送炭,今后一定更加積極改造,接受監管,不辜負社會期望。
據介紹,該院創建的“1+N”司法救助模式,通過拓展救助范圍,將受益對象范圍從以刑事案件受害人為主,拓展到因案致貧的民事案件當事人、未成年被害人、社區服刑人員等各類群體“N點開花”;細化救助流程,堅持高效、便民、公開、公正、透明原則,主動邀請外界監督,確保救助從申請到發放“一窗受理、15日辦好”;深化救助效果,建立系統化關護幫教救助機制,利用“楓橋經驗”化解當事人矛盾,幫助被救助人真正走出困境。2020年,共向刑事被害人、被欠薪農民工、生活困難的社區矯正人員等25名申請人,發放救助金13萬元,以救助彰顯司法溫情。
在辦理司法救助案件中,該院注重公開透明。該院堅持“以公開促公正,以公正贏公信”,通過案件公開聽證、公開宣告、檢察開放日等多種形式,不斷增強檢察工作透明度,真正踐行司法為民、司法便民、司法利民的宗旨,為群眾排憂解難,減少社會不和諧因素,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戴謙 通訊員 紀辰)
責任編輯:喬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