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3月4日訊 “十三五”期間,我市海洋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穩中向好,2020年達到98.8%。記者從市生態環境局獲悉,“十四五”時期我市將采取多項措施,堅持陸海共治,繼續加強對路源污染的防控和海洋污染的治理,加大強化海洋執法力度,推進海洋生態保護和修復,增強公眾親海體驗,持續改善近岸海域的水質,打造綠色可持續的“美麗海灣”。
加強統籌聯動,深入落實“灣長制”平臺為抓手,統籌協調各成員單位和各級灣長制辦公室,及時發現和解決海洋環境中的突出問題。深入打好海洋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海陸污染防治一體化。建設灣長制管理信息系統,完善數字化監測監控體系。
推進建設美麗海灣,在“十四五”期間,我市將分期分批推進建設美麗海灣,推進公眾對我市親海空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強化海洋污染防治,加強船舶與港口污染控制,全面清理整治海水養殖污染,推進沿岸及海上垃圾污染防治,強化海洋環境風險防控。
加大綜合執法力度,健全完善海洋環境監管體制機制,強化海洋環境的綜合執法和聯合執法,重點整治亂排亂放、亂捕亂養、亂倒亂采、亂行亂游、亂填亂建等行為,對這些違法行為要加大懲處力度。加強濱海旅游活動排放污染物監管能力,提高海濱浴場、濱海旅游度假區等公眾親海區域環境質量。
強化陸源入海污染控制。實施陸源污染物入海總量控制,加強圍填海管理。完善入海排污口的整治,前期我市對入海排污口進行了排查、監測以及初步溯源,將按照一口一策的要求來制定入海排污口的整治方案,完成入海排污口的整治,完成分類、命名、編碼、樹立標志牌,將利用2-3年的時間來完成全市入海排污口的整治任務。
強化海洋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實施岸線保護工程,實施“美麗海岸”養護行動,嚴格執行用海限批政策,加強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濱海濕地生態修復,開展桃源河、墨水河、白沙河、大沽河等重點入海河流生態修復工程。(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吳帥)
責任編輯:孫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