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建置之初的偏居一隅、帶狀發展,到東進、西跨、北拓,青島主城區不斷拓展,逐步形成了“3+1”格局,即市南區、市北區、李滄區+嶗山區。
這個過程中,青島建成區面積擴張的速度不斷加快:2000年-2010年十年間,建成區面積從119平方公里擴大到282平方公里,擴大了163平方公里。而從2010年到2019年九年間,青島建成區面積從282平方公里大幅擴大到758平方公里,擴大了476平方公里,位列全國第11位。
隨著大青島的一步步走來,未來五年,青島將形成“5+3”的主城格局,“5”,是指市南、市北、李滄、嶗山、城陽5大主城區,“3”,是指黃島、即墨、膠州三大主城片區。

青島“十四五”規劃《綱要》城鎮體系布局示意圖
這是日前出爐的青島“十四五”規劃《綱要》描繪的未來青島發展總體布局。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綱要》提出,抓住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發展重大機遇,以提升綜合服務能級為目標,實施聚灣強心、軸帶展開、多極協同空間發展戰略,全面增強全域統籌發展能力和中心城市極核功能,實現輻射力、帶動力整體躍升。
這意味著,未來的大青島,將真正成為環膠州灣布局發展的灣區大都市,膠州灣將成為青島名副其實的“內湖”,青島的城市能級和競爭力將進一步躍遷。
01
青島城市空間布局萬變不離“灣”
獨特的區位地理,使得青島的城市變遷不同凡響。
青島自1910年起就奠定了沿膠州灣東海岸由南向北帶形發展的城市空間格局。解放后直到1989年,青島的城市發展都沒有脫離這一城市形態,直到1992年,青島實施東進戰略。

1995年的城市總體規劃確定,城市總體布局結構以膠州灣東岸為主城,西岸為輔城,環膠州灣沿線為發展組團,形成“兩點一環”的發展態勢。
2002年8月,青島市委、市政府就青島城市大框架和黃島在其中的地位等問題明確指出:青島發展的大框架有兩步,第一步就是要完成以青島、黃島、紅島這三點沿膠州灣形成“三島一灣”的“品”字形框架構筑。
2007年11月,青島市委十屆二次全會明確提出“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就是以膠州灣生態保護為核心,積極提升中心城區的輻射帶動能力,將環膠州灣區域規劃建設成以軸向發展、圈層放射、生態相間為空間結構的國際化、生態型、花園式的環灣城市組群。
2012年,青島市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全域統籌、三城聯動、軸帶展開、生態間隔、組團發展”的空間發展戰略。
2017年,青島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傳承全域統籌的城市空間規劃布局,深化“三帶一軸、三灣三城、組團式”的城市空間布局,構建覆蓋全域、面向未來的城市群主體形態。
城市空間布局歷來是五年規劃的重中之重。
青島“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推進“三點布局”建設,躍升中心城區勢能,加快兩翼發展,建設組團城區,推進城市化進程。
青島“十二五”規劃《綱要》拿出一章專門部署城市空間布局,提出,以環膠州灣區域為核心,以組團布局為主要形態,形成各組團布局有機銜接、功能定位清晰的網絡化城市空間結構,構建“環灣型、組團式、多層次”的大城市發展新格局。
青島“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深化實施全域統籌、三城聯動、軸帶展開、生態間隔、組團發展的城市空間戰略,統籌規劃編制、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和管理體制,提升環灣三城輻射帶動力、次中心城市和重點組團發展承載力、特色城鎮要素吸引力和美麗鄉村功能支撐力,構建 “中心城區—次中心城市—特色城鎮—新型社區”四級城鎮體系。
剛剛出爐的青島“十四五”規劃《綱要》確立的城市空間發展戰略是:實施聚灣強心、軸帶展開、多極協同空間發展戰略,全面增強全域統籌發展能力和中心城市極核功能,實現輻射力、帶動力整體躍升,打造更具競爭力、更具發展活力、更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國際灣區。

青島市“十四五”規劃《綱要》生態、農業、城鎮三類空間示意圖
從前海,到后海,從跨灣,到擁灣,幾十年來,無論青島城市布局如何變遷,但都離不開這片海,這個灣。
面向未來,青島將城市的愿景描繪為“現代化國際灣區”,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精準貼切,必將引領青島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02
市南、市北、李滄、嶗山、城陽:
打造環灣都市現代化主城區
歷史的實踐證明,依托主城發展是青島最集約、最穩妥的發展方式。
“十四五”,主城區依舊在青島城市空間布局中占據核心位置。《綱要》提出,統籌市南、市北、李滄、嶗山和城陽區發展,強化總部商務、金融貿易、創新創意、時尚消費、文化交流等核心功能,提升人口集聚和資源要素配置能力,優化城市中心體系,打造新時代引領青島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主城區。
其中,市南區、市北區、李滄區作為老城區,傳承城市歷史文脈,加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推動城市有機更新,是面向未來的重要課題。
目前,圍繞中山路片區的城市更新工作已經取得初步成效,“十四五”期間,要傳承好老城區百年歷史文脈,注入文化藝術等時尚元素,推進產業迭代和功能提升,打造精品城市空間。要結合舊廠、舊村改造,注入都市產業、眾創空間、樓宇經濟等功能,營造創業工作、居家生活、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創新社區。
《綱要》對市南區給出的發展指引是:傳承城市歷史文脈,加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統籌東西區域發展,提升總部商務、創新創意、時尚消費等功能,建設轉型發展先行區、時尚特質引領區、美好生活典范區、現代治理標桿區。
市北區要強化城市有機更新、港產城融合,推進國際郵輪母港和“六個千畝”產業集聚區建設,發展新航運、新貿易、新金融,建設國際航運貿易金融創新中心核心區、老城煥新示范區。
李滄區要統籌城市功能再造、經濟活力注入,提升國際院士港建設水平,加快老城區、老工業區更新改造,增強科創、交通、商貿、物流等功能,打造國際化科教產融合基地、院士創新高地。

嶗山區
嶗山區、城陽區作為“新晉”主城區,歷史包袱輕,活力足,發展勢頭猛。
年輕的嶗山區無論經濟增速、質量,還是產業結構、科創實力,都表現出極高的成長性。2020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886.42億元,位列青島第七位。嶗山區金融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全省領先,獨角獸企業數量甚至超過很多國內二線城市,位列“2020年中國百強區”榜第86位。
《綱要》給出的發展指引是,堅持三生融合、南北統籌發展,推進開放創新宜業怡居的山海品質城區建設,做強樓宇經濟、消費經濟、數字經濟、海洋經濟,建設財富金融、科技創新、旅游度假和生態健康先行區、集聚地。
城陽區是膠州灣北部城區,這次被明確列入主城區范圍。“十三五”時期,城陽區走出了一條經濟結構迭代升級之路,2020年實現生產總值1209.63億元,位列青島第五位,榮膺中國工業百強區、中國百強主城區、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百強區。
《綱要》給出的發展指引是,立足科技創新和先進制造業基礎,融入東岸主城一體發展,促進建成區與青島高新區北部園區、流亭機場片區產城融合,壯大軌道交通裝備等優勢產業,建設內聯外通的中央活力區,打造主城區新的崛起板塊。
青島主城區是青島的根和魂,無論青島發展到哪個階段,其地位和作用都是無可替代的。“十四五”時期,青島主城的能級將決定青島的能級,必須打破路徑依賴,找到迭代之路。
03
黃島、即墨、膠州:
發展環灣都市三大主城片區
提升城市能級,必須處理好舊與新的關系,只有新老各得其所,優勢互補,才能形成協同發展效應。
經過多年發展,膠州灣沿岸已經形成了核心圈層、內圈層、外圈層三個圈層,其中,黃島、即墨、膠州三個區市就是內圈層。
《綱要》提出,堅持聚灣強心、主輔聯動,打造與主城區協調發展的黃島、即墨、膠州三大主城片區。
如果比經濟實力,這三個區市已經成為青島的絕對主力:2020年,GDP總量高達6226億元,占全市的半壁江山。面向未來,黃島、即墨、膠州三個區市發展得怎么樣,直接關乎青島的能級。

西海岸新區
西海岸新區的經濟體量已經超過了淄博市,如果放在山東地市中排名,可以排到第7位,超過其余10個地市,是名副其實的“山東第一區”。
《綱要》對西海岸新區(黃島主城片區)寄予厚望,給出的發展指引是,發揮戰略疊加優勢,堅持陸海聯動、城鄉融合、港產城一體發展,加快改革開放先行先試,提高海洋經濟發展水平,打造高質量發展引領區、改革開放新高地、城市建設新標桿、宜居幸福新典范,打造青島新一個百年發展的國際化城區。
千年商都即墨于1989年,撤縣建市,成為青島的近郊市。2017年撤市設區,從青島的郊區變成市區。2020年,即墨區GDP達到1278.36億元,超過市南區,成為青島第二區。
《綱要》給出的發展指引是,統籌即墨城區與藍谷、國際陸港等協調發展,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打造商貿中心型現代化新城區,建設青煙協同發展的環灣都市區重要組團。
膠州市還未劃區,目前是青島的一個郊區,此番被劃定為三大主城片區之一。2020年,膠州市GDP達到1225.86億元,在青島排名第四位,躋身縣域經濟與縣域綜合發展全國十強。
《綱要》給出的發展指引是,高質量建設上合示范區、膠東臨空經濟示范區,建設商貿服務型、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打造開放門戶、活力城區,建設青濰協同發展的環灣都市區重要組團。
04
打造灣區大都市,關鍵是要提升城市能級
城市能級是城市實力的綜合體現,是指城市的某項功能或多項功能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影響程度,是城市功能等級和水平的具體體現。
面向“十四五”,各主要城市紛紛把提升城市能級作為未來發展愿景與路徑。
“能級”一詞貫穿上海“十四五”規劃《綱要》通篇,出現45次之多,提出以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為主攻方向,在服務全國中發展上海,在參與全球合作與競爭中增強城市影響力和話語權,并對如何提升城市能級作出全面部署安排。

天津“十四五”規劃《綱要》專門拿出一章,部署如何“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提出,完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加快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
重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實施“強核提能級、擴容提品質”,梯次推動主城新區與中心城區功能互補和同城化發展,提升主城都市區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
寧波“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著力提升城市能級和競爭力,實現城市能級、功能、品質整體躍升。
城市能級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城市的現代化程度和對周邊地域的輻射力、影響力。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就是要著力提升城市的現代化程度和競爭力、輻射力。
青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以提升綜合服務能級為目標,實施聚灣強心、軸帶展開、多極協同空間發展戰略,全面增強全域統籌發展能力和中心城市極核功能,實現輻射力、帶動力整體躍升。

膠州灣是青島市形成和發展的搖籃,是大自然賦予青島的寶貴資源,也是青島走向未來的依托。
當前,青島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面向未來,必須“聚灣”,才能增強核心城區的能級和競爭力,只有“強心”,才能增強“造血”“供血”能力,輻射帶動其他城區發展。
提升綜合服務能級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構筑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體系。膠州灣大橋和膠州灣隧道建成通車后,膠州灣東西兩岸的交通便捷性大大提升,“青黃不接”成為歷史。隨著膠州灣二隧的建設,兩岸的便捷性還將進一步提升。
但也要看到,膠州南北兩岸的交通還不夠便利,尤其是快速公共交通缺乏,通勤時間較長,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回顧青島四十年的空間布局調整歷程,可以清晰地看到,產業的發展始終是推動城市擴張的核心力量。因為有著堅實的產業依托,空間的延展步伐才分外堅實;而空間的不斷拓展與優化,則讓產業發展迸發出更大的精彩。
“東進”助推青島的現代服務業追趕世界潮流,“西跨”讓城市的第二產業傲立潮頭,“北拓”則給了高新技術發展以巨大的空間。面向未來,灣區大都市的建設,必將為青島帶來更多的可能。
作者 | 沈默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