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8月24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30次締約國會議在聯合國總部舉行國際海洋法法庭法官選舉。中國政府提名的候選人、中國駐匈牙利大使段潔龍高票當選。
本次選舉改選法庭7名法官,經過首輪投票,除段潔龍大使外,其他已當選法官分別是:戴維·阿塔爾德(馬耳他)、伊達·卡拉喬洛(意大利)、瑪麗亞·特雷莎·因方特·卡菲(智利)、莫里斯·肯奈·卡姆加(喀麥隆)、馬爾基揚·庫利克(烏克蘭)。新當選法官任期9年,自2020年10月1日起履職。8月25日將舉行法庭法官選舉第二輪投票,選出剩余法官。
國際海洋法法庭是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設立的國際司法機構,主要負責處理國際海洋爭端。法庭成立于1996年10月,總部設在德國漢堡,由21名獨立法官組成。自法庭成立以來,先后在法庭任職的中國籍法官有趙理海(任期1996年至2000年)、許光建(任期2001年至2007年)和高之國(任期2008年至2020年)。
據此前報道,具有此次選舉投票權的國家是所有簽署《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國家,簽署該公約的國家共計有168個,不過其并不包括美國。然而,在此選舉活動中沒有投票權的美國竟然試圖阻止該公約簽署國中國參與競選。
上月,美國的助理國務卿史迪發表言論,敦促所有參與國際海洋法法庭選舉的國家仔細評估中國候選人的資格,稱選舉一個中國官員加入該機構,就像雇傭一個縱火犯來管理消防局。
對此,發言人華春瑩在回應中稱,美國迄今不批準《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卻動輒以公約的衛士自居。華春瑩強調,法庭法官以個人身份履職,中方提名的候選人精通國際法、海洋法,在國際海洋法領域有著豐富的學識和實踐經驗,完全符合法庭規約所規定的條件,并且已經得到聯合國亞太組的認可。“如果能當選,必將為法庭的工作為和平解決海洋爭端做出重要的貢獻。”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