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一種感覺,現在女性很容易活得很“擰巴”。
一方面,“獨立女性”不知從何時起變成了一種很奇怪的“政治正確”。
她們好像不能依賴他人的任何力量,要活成一座孤島,要靠自己買車買房,事業騰飛,結婚不能收彩禮,不能當全職太太,papi 醬的孩子隨父姓都被網友罵上熱搜。
另一方面,在傳統觀念的思維框架里,女性在成長過程中還是會聽到很多“規訓”:
你是女性,就應該活成女性該有的樣子,到了一定年紀就應該結婚生子,否則就是另類。
但事實是,很多女性反觀自己的人生,既做不到所宣揚的成功“獨立女性”,也做不到在應該的年齡結婚生子,兩邊都靠不上,太“失敗”了。
女性,到底應該活成什么樣子?
作家饒雪漫說:不要讓別人定義你,自己定義自己就好了。
01.
女性需要多大勇氣,才能抵抗這個世界的偏見?
法國思想家西蒙娜·波伏娃在《第二性The Second Sex》講到:其實我們的性別是被教出來的。
女性的身份在成長的社會環境中,被賦予了很多標簽,比如女性應該是溫柔的,賢良淑德,相夫教子……
在這些女性身份標準下,適婚年齡和最佳生育年齡,成了加在每個女性身上的緊箍咒。
在中國,只要一個大齡女性沒結婚,那么,是個人都能用年齡來說你幾句。
紀錄片《中國剩女》里的 35 歲女律師邱華梅,赤裸裸展現了“剩女群體”的真實困境。
她去婚戀公司咨詢找對象,同為女性的介紹人劈頭蓋臉就是一頓評價:
“別嫌我說話難聽。首先,你不漂亮,不是美女。第二,你年齡真的很大了……”
在外要面對外人的指點和挑剔,回到老家,華梅還要面對家人的集體催婚和批判。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華梅坐在沙發上,她的父母親和姐姐們輪番呵斥她:
“不結婚就是有問題,不正常。”
“你就是讀書讀傻了!”
“不結婚,生病了誰照顧你?”
“不結婚,再幸福它也不叫幸福!”
“你也不想一下后果,你不結婚鄰居怎么議論我們家?”
面對這些攻擊,她還能據理力爭。
可接下來,面對父母的情感勒索,她沉默了。
母親說,前幾年我生病厲害,只要你結婚生娃了,了了我的心愿,我就不牽掛你了。
父親說,從小到大你學習都讓我自豪,怎么唯獨這件事不行了?從小我什么都給你買,家里再窮也供你念完大學,想著就算賣血也要供你讀書,這么辛苦還不都是為了你?
“你太自私了!”
聽到這些話,華梅在一旁默默地流淚,問道:
“我不結婚,一切都沒有價值了,是嗎?”
在中國,有太多女性像華梅這樣被女性偏見裹挾著長大。
她們接受了高等教育,工作勤勤懇懇,能靠自己的能力養活自己,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健身,美容,堅持學習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最后,卻因為婚戀問題而被否定所有價值。
女性到底要有多大的勇氣,才能抵御這個世界的偏見與惡意?
02.
“不需要為了戀愛而戀愛,為了結婚而結婚”
女性不結婚、不生孩子可以嗎?饒雪漫的答案是,可以。
在她看來,我們不需要否定婚姻的存在。
“不要去放棄尋找。找到一個可以跟自己的靈魂相通,并且可以扶持自己走完漫漫人生路的人,我覺得其實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但是,如果你沒有遇到合適的人,一個人過也很精彩。
可我們該如何面對父母對自己的期待,和堅持自我之間的沖突?
關鍵在于,你要想清楚,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那些阻礙你的聲音來自于哪里,你是否要戰勝它們,有沒有力量戰勝它們。
《剩女》紀錄片里的華梅,也從來沒有否定婚姻。
她也積極地去相親,社交,結識新朋友,甚至去醫院咨詢如何合法凍卵,為自己鋪后路。
她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是抗拒婚姻,而是不愿將就,為了結婚而結婚。
不合腳的鞋子,硬要穿上,只有一個疼字。
但,和周圍的傳統婚戀觀做斗爭,必定是痛苦的,撕裂的。
在心理醫生面前,華梅展露出了自己最脆弱的一面。
不管是“剩女”也好,“單身狗”也好,這些外界賦予的身份評價,她覺得自己會掙扎出來的。
她會不停地罵這些詞,在某種程度上,她覺得自己已經戰勝了它。
但,那是一個人孤零零的勝利。
這部紀錄片在去年播出之后,華梅通過推特告訴網友們,她已經順利畢業,移居德國,繼續從事律師執業,也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另一半。
她從未放棄奔跑。她勝利了。
正如饒雪漫所說,女性成長最重要的是:
不管在什么樣的年紀里,你都能夠活出自我,能夠做一個勇敢的,簡單的,又很有個性的自己。
03.
女性沒有該有的樣子,不要讓別人定義你
被“女性”標準裹挾的女孩們,該如何“做自己”呢?
饒雪漫反問我:關于女生的標準,這個標準是由誰來定的呢?
“不要讓別人定義你,自己定義自己就好了。你想做個什么樣的人,聽從自己的內心就好了。”
如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卡爾·羅杰斯所言:你一生中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成為你自己。
中國女拳王張偉麗,被稱為“中國最能打的女人”。
本以為她的拳頭,可以打破大眾對女性的刻板印象。
但奪冠后卻總有人問她:一個女孩子為什么要這么血腥和暴力?
甚至很多網友評論:她能找到對象嗎?做她男朋友,肯定會被家暴吧。
張偉麗的回應篤定而自信:“我覺得女性不應該被定義,她可以有很多面。她可以是溫柔的,也可以是勇敢的,也可以是堅韌的,可以是各種各樣類型。我也可以非常溫柔。這個是不沖突的。反而是個別男性的不自信造成了(這樣的偏見)。”
張偉麗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而無法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的我們,往往是因為,我們太過于在意他人的評價,要求自己符合社會主流標準,“真實自我”被“虛假自我”壓抑著。
04.
寫在最后
一個人能成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女性的成長,就是突破他人的定義與評價,把自我活出來。
女性“做自己”的內在力量可以從哪里來?
在饒雪漫老師看來,這來源于你平時積累的修養:
你讀過的書,你走過的路,你認識過的人,它都會讓你變得與眾不同,讓你變得更加自信。
你可以更好地認清自己,或者說最想做的那個自己。(作者 | 笛子 來源 | 壹心理)
你認同作者的觀點嗎?你可以接受覺得女性不結婚、不生育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