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9時,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全國正式進入“兩會時間”。處在國家“十四五”規劃的重要時間節點上,國家層面為文化產業發展指引了怎樣的方向?兩會代表委員提出了哪些與文娛產業相關的議案提案?
關于文化產業的國家遠景規劃
圍繞“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國務院編制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草案)》,其中第十篇《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主要針對文化領域提出宏觀層面的指導意見。

加強優秀文化作品創作生產傳播。把提高質量作為文藝作品的生命線,提高文藝原創能力。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健全重大現實、重大革命、重大歷史題材創作規劃組織機制,加強農村、少兒等題材創作,不斷推出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的文藝精品。建立健全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引導、宣傳推廣的激勵機制和評價體系,推動形成健康清朗的文藝生態。加強文化隊伍建設,培養造就高水平創作人才和德藝雙馨的名家大師。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優化城鄉文化資源配置,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功能,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完善應急廣播體系,實施智慧廣電固邊工程和鄉村工程。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和設施建設運營。
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創新推進國際傳播,利用網上網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促進民心相通。開展“感知中國”“走讀中國”“視聽中國”活動,辦好中國文化年(節)、旅游年(節)。建設中文傳播平臺,構建中國語言文化全球傳播體系和國際中文教育標準體系。
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
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壯大數字創意、網絡視聽、數字出版、數字娛樂、線上演播等產業。加快提升超高清電視節目制播能力,推進電視頻道高清化改造,推進沉浸式視頻、云轉播等應用。實施文化品牌戰略,打造一批有影響力、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培育骨干文化企業,規范發展文化產業園區,推動區域文化產業帶建設。積極發展對外文化貿易,開拓海外文化市場,鼓勵優秀傳統文化產品和影視劇、游戲等數字文化產品“走出去”,加強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設。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深化國有文化企業分類改革,推進國有文藝院團改革和院線制改革。完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體制,制定未成年人網絡保護、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等領域法律法規。
明確列出“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工程”具體項目,其中涉及廣電視聽領域的包括“文藝精品創作”和“全媒體傳播和數字文化”等。
建議細化自律公約規范文藝界行業風氣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音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韓新安
韓新安認為,國內近年來針對劣跡藝人的使用和懲戒,雖然出臺了一些規則性文件,但由于規則內容較為籠統、性質界定不夠清晰、懲戒標準不夠細化、執行主體不夠明確等,導致這些規則流于表面,警示和懲戒效果不佳。
因此建議建立文藝界行風建設聯動機制,形成強大合力。建議文藝界各全國性行業協會在原先制定出臺的道德公約、自律公約、自律守則的基礎上作進一步的細化。
一方面要倡導文藝工作者愛國為民、創新有為、寬容和諧、崇德尚藝,另一方面要制定約束性規范,特別要對違法違規、失德失范的邊界以及懲戒標準進行細化和量化。最后,韓新安還建議開展以各級行業組織為實施主體的網絡化管理,實現全覆蓋。
文藝界行風建設要落到實處,必須對各行業、各領域的文藝工作者,特別是體制外的新文藝組織從業者和文藝自由職業者進行全方位、無死角的網絡化管理。重點將網絡作家、簽約作家、自由撰稿人、獨立制片人、網絡編劇、經紀人、獨立演員歌手、自由美術工作者等新文藝工作者編入相應的行業組織,納入行業管理,可根據不同的新文藝群體特點,成立新型的行業組織。
建議劣跡藝人分級懲戒
編劇趙冬苓
“污點藝人”導致作品受牽連現象嚴重,這個問題的解決一直缺乏制度性的措施。編劇趙冬苓希望對劣跡藝人的懲戒分等級,針對不同的問題有不同的懲戒:“可能禁入(禁止他們從事演藝工作)了,他從此就要退出了”,受其牽連的作品一可進行索賠,二可抓緊補救;“如果錯誤不是太嚴重,可以給一個禁入的日期”,懲戒期滿,一是藝人可以復出,二是受其牽連的作品也可以播出。

藝人,尤其是很多偶像,是青少年模仿學習的榜樣,出了問題以后確實需要受到懲戒,但問題是,法律是一個社會的底線,那么道德就是一個比較高的要求標準了,在這兩者中間,要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不能光靠輿論,應該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規范化管理,因此需要建立這個懲戒機制。
該建議案主要有兩點訴求:第一、對于污點藝人的懲戒要有章可循;第二、受污點藝人牽連的作品,希望在一定的冷靜期之后可以允許發行。
剽竊抄襲文藝作品的行為應嚴厲處理
全國政協委員、導演鄭曉龍
保護知識產權應從點滴做起,剽竊抄襲文藝作品的行為則應嚴厲處理。文化領域的剽竊、抄襲,理應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時,業內應側重從細節入手,保護原創者權益。
一些電視臺、放映廳播放影視作品時“掐頭去尾”。“他們為了增加廣告時間,會把片頭、片尾剪短甚至直接拿掉,造成介紹主創人員的字幕一閃而過,甚至直接消失。這其實是不尊重創作者署名權的表現。”
他在提案中提出,業內應更重視影視作品的署名權。“我覺得尊重知識產權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在這些問題上要認真。管理部門是否可以作出具體要求,更好地保障影視作品創作者的署名權。”

影視劇選角不能唯流量論
全國政協委員、導演劉家成
影視劇一定是有它的文化屬性,文化屬性不能丟,只要賺錢就行,這肯定是不行的、不能長遠的。 讓觀眾能夠沉沉浸下來,讓他相信才是最重要的。現在許多劇組喜歡用年輕的、有流量的演員,這并沒有什么錯,但是影視劇選角不能唯流量論,不能盲目選擇與角色不適配的流量明星。
劉家成認為,影視創作不能低估年輕觀眾的欣賞水平,盲目選擇與角色不適配的流量明星。觀眾都是有思想的,我們不用去刻意的迎合、抓住他們。我們的影視作品讓人覺得這所有的都是真情實感之后,年輕觀眾自然就會接受的。 最后,所有好劇的成功都離不開用心、用情、用功,深挖細節。影視劇在激勵人心、凝聚共識、移風易俗方面確實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才能拍出一部好劇,讓老百姓喜歡的影視劇,講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是最底線,也是最上線。

啟動卓越文藝人才培養計劃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電影學院教授侯光明,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版權協會理事長閻曉宏等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了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的發展目標。文化強國和教育強國的建成,離不開高水平的藝術教育和卓越的文藝工作者。
為此,一是建議教育部將卓越文藝人才培養計劃納入“系列卓越人才”計劃3.0,將卓越文藝人才培養提升至國家重點培養的高度;二是建議教育部、中央宣傳部統籌組織實施工作,構建中央和地方相協調的實施體系。
三是建議做好資金、政策等配套保障。中央、各省(區、市)教育部門、宣傳部門要加強省域內政策協調配套,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四是建議以北京電影學院等頂尖藝術院校為依托和試點。可依托北京電影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國傳媒大學等不同門類的頂尖藝術院校,給予政策傾斜和資金支持,率先打造一批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藝術專業點(“金專”),形成一批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藝術課程(“金課”),建成一批藝術創作實踐高地。在此基礎上,將更多符合條件的高校納入計劃。
建議適度開發高質經營,恢復電視劇中插廣告
呂煥斌、王勇、王麗萍、王建國、尹力、馮小剛、呂逸濤、鄭曉龍、趙寶剛、高滿堂等政協委員
限制中插廣告的相關政策在當時有效治理了市場亂象,保證了電視劇播出的連貫性,改善了觀眾的收看體驗,但是目前已經不能適應當下的媒體發展現狀,并帶來了幾方面的影響:一是各大衛視電視劇場普遍價值倒掛,虧損嚴重;二是各大衛視被迫退出優質新劇采購行列,給電視劇制作和精品力作產生帶來很大困難;三是電視媒體融合轉型,亟待更多的政策支持與鼓勵。

三個具體建議分別為:
一是建議每集開放1個廣告口,控制在1~1.5分鐘;二是適當開放電視劇中包裝性質的軟性廣告產品;三是按內容審查的標準來嚴格把控。由此兼顧衛視劇場經營與劇集廣告管理兩大難題。
豐富和規范在線公共文化內容供給迫在眉睫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上海市文聯主席奚美娟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視協副主席、編劇王麗萍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們的公共文化生活正在發生重大變革,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設施都要控制人數,因此“宅”家進行公共文化休閑娛樂活動的人數大幅度增長。公共文化生活正進入“線上”時代。但是,在線公共文化現存在諸多不足。比如,優質內容太少,還有一些涉情色暴力的視頻,甚至出現在一些短視頻、青少年網絡社交平臺上。這不免讓人擔心。

提案中建議:在大量增加新聞類網絡視聽產品之外,應當側重于高質量文化類網上公共產品的研發;依托5G網絡和大數據,增強公共文化內容推送的互動性;提升在線公共文化內容供給的品質,形成一套規范標準。
發展數字文化產業,打造公共服務與商業運作互惠合作模式
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圖書館研究館員劉忠斌
數字文化產業基于創意經濟而發展。創意經濟由高新技術支撐而成為新的經濟形態,數字技術淡化了創意產業內容的界限,使數字文化產業在多環節產業鏈條中形成產業融合的態勢。因此,文化產業在進行數字技術包裝之后,商業模式也相應發生了改變。管理平臺的多維化與傳播媒體終端多樣化都決定了應當建立新的公共服務與商業運作合作模式。
因此提出建議:一方面將經營性文化產業與公益性文化產業的文化資源利用數字化進行整合,形成一站式搜索平臺供用戶使用。平臺建設可由雙方合作,或者交由第三方運營。還可以促使文化企業單位提供文化資源,文化事業單位引導客戶群,例如,數字文化企業可將許多珍貴的史料與文物進行開發形成有聲讀物、紀錄片、紀念品等文化衍生品,進入商業流通領域。
另一方面,可以促成文化事業單位提供文化資源共享,文化企業單位提供技術與平臺。這樣充分整合雙方優勢,即文化事業單位擁有大量的文化資源,而文化企業單位擁有高端技術人才。最后,可以鼓勵經營性文化產業單位作為投資方,向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提供運作資金。
加快新聞出版行業智庫建設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魏玉山,聯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版權協會理事長閻曉宏,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理事長孫壽山,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期刊協會會長吳尚之
新聞出版工作是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黨中央非常重視新聞出版工作。建設出版強國,完成新時代黨中央賦予新聞出版工作的新職責新任務,需要有行業高端智庫的支撐。2015年、2020年,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先后遴選了兩批共29家國家高端試點智庫,新聞出版領域沒有智庫入選。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曾印發《關于加快新聞出版行業智庫建設的指導意見》,但由于機構改革,新聞出版領域高端智庫建設的任務也未落實。
建議主要針對三個方面:
一是加強新聞出版行業智庫的頂層設計;二是盡快遴選幾家符合條件的新聞出版行業智庫納入國家高端智庫試點;三是完善對新聞出版智庫的管理。
提升公共文化機構改革中的“服務職能”
全國政協委員、西南大學文學院院長王本朝
文化館、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是依托公共文化設施管理而建立的公共文化機構。近年來,全國部分地方在深化事業單位機構改革試點中,出現了公共文化“陣地消失”和公共文化機構服務“職能削弱”的風險。公共文化機構是基層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陣地,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窗口,是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載體,是基層宣傳文化工作的重要抓手。
因此需要進一步提升文化服務社會功能的認識。積極穩妥地推進公共文化機構改革,認真做好改革前的調研工作,堅持社會效益優先,落實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的主體責任,確保公共文化設施場所不丟失、公共文化機構服務功能不減弱的目標。
準確把握好文化改革發展的基本路徑。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重在資源優化配置,提高資源的綜合使用效率;遵循公共文化服務和旅游發展規律、特征與新任務、新要求、新趨勢,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的思路,重在機構功能融合,依法依規,成立區域內公共文化服務中心或文化和旅游服務中心。
創新形式,將文化服務落到實處。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免費開放工作,豐富服務內容,創新服務和傳播方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和效能,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將工作落到實處,做到深處。
設立“中國詩詞日”,傳承經典弘揚文化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委員會主任陳崎嶸
為增強文化自信,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對國人特別是青少年的詩詞文化教育,使中國詩詞這一經典藝術樣式在新時代實現創造性繼承和創新性發展,建議設立“中國詩詞日”,組織中國詩詞吟唱活動、詩詞創作征文活動等以群眾性為主的中國詩詞系列活動。
借助“中國詩詞日”活動,對國人特別是青少年進行中國詩詞普及與宣傳,形成濃厚的詩詞文化氛圍,培養更多的詩詞愛好者與創作者,促進中國詩詞在當代的繁榮發展,使之成為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把“中國詩詞日”確立為法定的、固化的全社會全民性紀念日,使中國詩詞這一民族文化瑰寶在新時代獲得應有的地位。通過中國詩詞紀念日活動,樹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進而影響海外的中華詩詞愛好者和廣大華僑華人,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增強中華民族的向心力與凝聚力。
以紀念日的形式引導人們追求高品位的文化審美與美好的心靈愉悅,培育向上向善向美的社會風尚,提升中華民族的精神境界與審美層次。同時,以新的形式、內涵及影響力,呼吁和引導更多國人加入中國詩詞創造創新的隊伍之中,并與《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其他詩詞傳播形式一起,共同匯合成中國詩詞傳播、繼承、創新的洪流,促使中國詩詞這一中華民族的經典文化名片,在新時代閃爍出更加耀眼的光輝。
加強政策扶持力度、推動藝術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的提案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
藝術產業園區是文化產業的主要載體,是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主要力量。迄今為止,全國各地藝術產業園區大部分是通過利用老舊工業廠區廠房改造拓展為文化空間發展而來,一部分是在鄉鎮中形成的藝術家工作室聚落,當前,這兩類藝術產業園區都遇到了一些靠自身能力難以解決的瓶頸問題,制約了藝術產業園區進一步發展。
主要問題表現在,藝術品交易稅收扶持力度不夠,藝術品交易綜合稅費遠高于國際水平;土地性質等制約園區發展;缺乏針對性的扶持和可持續的長期支持政策。
因此建議:一是在現有國家文化產業園區四個分類基礎上,增加藝術產業園區專項,并制定相應的指標體系和評估標準;二是加大稅收扶持力度,制定藝術品交易新的稅收政策;三是加大對以藝術家工作室為主的園區的支持扶持力度。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