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4日上午,早報組織老年記者團成員參觀紡織谷,在這里,每一位參觀者都能從潛藏在粗獷外殼之下的細節之處,找到屬于自己的美和感動。
感受斑駁歲月與多彩新生
走進紡織谷,參觀團成員們手中的相機就開始忙個不停,這里有太多可看、可拍、可以回憶的地方。整個青島紡織谷呈現出膠片特有的質感,深棕色原木屋頂在白墻的映襯下古色古香。這里每走一步都可以讓人自由發揮,通過構圖打造出意境各不相同的攝影作品。站在老廠房外面,從斑駁的墻皮中透出的紅磚墻極具年代感,一盞垂落的白熾燈成為整個畫面的點睛之筆。很多游客在這里合影留念,換換角度便可以拍出截然不同的韻味。五十年代國棉廠特有的白瓷茶缸,作為雕塑展示在園區,與這樣的老物件合影,人的心似乎也能感受到時光流逝的百轉千回。
如果你想拍攝文藝畫面,這里有咖啡工作室;如果你想拍攝潮流影像,這里有大面積的個性涂鴉墻;如果你想拍攝清新風格,這里也有色彩鮮活的墻體彩繪作為背景墻。
“大咖”當講解員現場“圈粉”
在參觀紡織谷現場,擔任講解員的是紡織谷文旅中心總監姜才先。在參觀百年包豪斯工業建筑群的時候,姜才先抬頭指著房頂帶有斜坡角度的窗戶問大家:“有沒有發現所有的窗戶都是朝北向?原因就是棉布是白色的,南向的窗戶如果陽光照射進來,照到白色的棉線會使操作工人的眼睛很疲勞很晃眼,而朝北的窗戶就可以避免這種情況。”姜才先告訴大家,車間房梁上百年的木頭沒有一點蟲咬痕跡,是因為這些木材在使用前都經過了桐油的浸泡,起到很好的防腐、防蟲效果。就連支撐廠房的上百根鋼梁的螺絲,采用的都是熱鉚工藝,增加了鋼梁的堅固性……從紡織谷廠院里的每一顆古樹到廠房鋼梁上的每一個鋼釘,從母親工業與青島歷史文化的關系,到傳統產業的蝶變和轉型,姜才先都娓娓道來。他博古通今,引經據典,生動豐富地講解讓大家聽得津津有味。
今年62歲的楊潔參觀結束后告訴記者,青島紡織母親工業的由來,聽姜總娓娓道來,受益匪淺,感慨良多。 “我們身邊有這樣底蘊豐厚的博物館,感到很滿足很幸福。兩個小時的參觀感覺意猶未盡,我還會和家人再次游覽紡織谷的。 ”
一張老照片背后的感人故事
“青島的紡織工業曾經激勵了幾代人,也為其他城市紡織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在一張老照片前姜先才給大家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紡織谷剛開業的時候,一位老人坐著輪椅在兒女的陪伴下前來參觀。老人家住北京,她經常跟孩子講自己年輕的時候曾經在青島國棉五廠實習過三個月,那段經歷讓她終生難忘。那年,老人的全家來青島旅游,聽說國棉五廠變身紡織谷,老人全家就趕過來參觀,也是為了圓老人的一個心愿。當參觀到一半的時候,老人突然激動的從輪椅上站了起來,她看著墻上的一張老照片熱淚縱橫。原來那張老照片上最后一排正是年輕時的自己,齊耳的短發,清秀的面龐,瞬間將老人帶回了那激情燃燒的歲月。
姜才先在聽完老人的講述后將這張老照片的影印件送給了老人的女兒,“每一個為時代奉獻過的人都應該被記住。 ”姜才先對記者說。
“參觀的過程我流淚了”
今年70歲的王思勤告訴記者,這次參觀讓他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紡織谷建成好幾年了,我去過幾次,去買東西,去拍照片。在我眼中紡織谷就是一個利用廢舊廠房創造效益的地方,今天的參觀顛覆了我的認識。 ”王思勤頗為激動地說:“很久沒有一件事情能讓我流淚了,而今天的參觀我流淚了,就在姜總講陳少敏為青島紡織工人做了四件好事的時候。 ”
63歲的石敬祥是一位有著42年工齡的 “老紡織”,對這次活動有著特殊的情感,他告訴記者,作為輝煌了半個世紀的青島紡織工業,十萬大軍對青島和國家的貢獻,有著在那個時期其它行業無法替代的偉大付出。 “參加活動的前一天晚上,我興奮地睡不著覺,通過今天的參觀和姜總出色的講解,勾起了我很多美好的回憶。 ”
今年85歲的趙黃河已經是第二次參加早報組織的活動了,這次他特意寫了一幅字送給紡織谷,“早報組織的活動很有意義,讓我們的老年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宋振濤)
責任編輯 李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