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3月9日訊 7日上午9時許,鄉村大集上正是客流量大的高峰時段,52歲的平度市鳳臺街道香店村村民張文英,卻麻利的收拾好攤位準備離開。“村里逢集為老人開灶,我的炸油條大鍋可是主要的烹飪工具。”收拾妥當后,她急忙推著固定好油鍋的小車往村委大院趕。三年來,張文英和村里的8名志愿者每逢集市為本村71名65歲以上老年人做飯,以實際行動關愛村里的老年群體,被親切的稱呼為“巧廚娘”。

張文英來到村委的時候,十幾位老人正在院子里的墻邊曬太陽,打過招呼后,張文英趕緊走進東面活動室里。這里,其他8名志愿者姊妹們正忙著搟皮包餃子。“今天有點冷,讓老人們吃餃子暖和暖和。” 剁餡、和面、搟皮,9名巧廚娘志愿者齊下手忙活,不一會水餃就包好了。
飯點還沒到,幾名志愿者們跟老人拉起了家常,一句句玩笑話不時逗得老人們哈哈大笑。談起響應號召當選志愿者,60歲的張玉英有她的想法,“人都有老的那一天,現在咱生活條件好了,在家也沒事,過來伺候這些老人感覺心里特別舒服。”張玉英是村里的第一批“好媳婦”,她認為能為村里老人出一份力感覺很舒心。

中午11時,午飯時間到了,一盤盤熱氣騰騰的餃子端上了老人們的餐桌。寬敞明亮的食堂里,接過巧廚娘志愿者端來的餃子,老人們齊聲喊著“謝謝”。聽到老人的夸獎,張玉英心里美滋滋的。
83歲的李術美老人是愛心食堂的“鐵粉”,從食堂開設以來一直過來就餐。“平常兒子在家照顧我,可我就喜歡到這里來,老姊妹們湊在一起高興。”考慮到李術美喜歡吃素,志愿者們特意為她開了“小灶”,20多個白菜餡兒的熱餃子讓李術美邊吃邊夸。“油少鹽輕,吃著舒服,在這里和大伙一起熱熱鬧鬧的比在家里吃的還多。”
“尊老愛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隨著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深入推進,村里的孤寡老人享受到了社會的支持和關愛。”香店村黨支部書記袁愛先是巧廚娘志愿者的一員,當初村委提出籌建愛心食堂時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同意,“經過三年多的運轉,請村里65歲以上的老人免費用餐已經成了習慣,老人們在這里能吃好吃飽,還能深切的感受到黨和政府溫暖。”
袁愛先說,村里的愛心食堂堅持公益為主,自開設以來得到了黨委政府和社會愛心人士的大力支持,為了讓愛心捐款落到實處,村委在原材料采購方面從新鮮度和價格上貨比三家,盡量把錢花在刀刃上。“不定時的更換時令菜品,讓老人們吃到干凈衛生、熱氣騰騰的飯菜,既解決了村里老人做飯難的問題,又凝聚了人心,傳遞了鄉鄰互助的正能量”
“愛心食堂既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傳播新思想、引領新風尚的重要陣地。”鳳臺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說,2021年,街道將在轄區內擴展愛心食堂覆蓋范圍,進一步整合社會資源,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力度,以實際行動重視老年群體、關愛孤殘獨居老齡化群體,傳承與弘揚中華孝善美德,引領愛老助老、文明敬老的社會風尚。助力街道實現“轉民風、揚正氣、聚能量、促發展”的目標,叫響“信用鳳臺”品牌。(觀海新聞/青島晚報記者 馬丙政 蘭昌云 王德彬)
責任編輯:馬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