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3月9日訊 “改革開放,讓深圳的土特產早就不是荔枝了,現在,深圳的土特產是企業家!”3月7日上午,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第二場“委員通道”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舉行,住深全國政協委員、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陳志列登上“委員通道”,講述改革開放的深圳故事。
改革開放成就了深圳,成就了企業家
陳志列說,他來自廣東深圳南山區的粵海街道。研祥集團是這個“網紅”街道里眾多的高科技企業之一。去年10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指出:“深圳是改革開放后黨和人民一手締造的嶄新城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一張白紙上的精彩演繹。”
“大家都知道,做民營企業難,做高科技民營企業,難上加難!因為你要創新,你要先人一步,你就必須投入先人兩步,而創新的失敗概率遠遠大于守舊。改革開放,讓深圳的土特產早就不是荔枝了,現在,深圳的土特產是企業家!”陳志列以他自己為例:“1991年我剛到深圳的時候,身上只有500塊錢,今天研祥集團是中國企業500強。我發自內心地想說,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深圳,沒有深圳就沒有研祥。我們民營企業家就是黨的改革開放好政策的經歷者、受益者,當然,也是感恩者!”

深圳充滿創新創造力。
的確,改革開放成就了深圳,讓深圳從邊陲農業縣邁向全球標桿城市。2020年深圳全市地區生產總值27670.24億元,增速3.1%,呈現穩步回升態勢,實現較快增長。據悉,“十三五”期間,深圳地區生產總值從2015年的1.84萬億元提高到2020年的2.77萬億元,年均增長7.1%,高于全國和全省同期增速1個百分點以上。
2020年,深圳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0%。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增長10.6%,比全國、全省分別高6.5個和7.4個百分點。登記企業增長9.3%,新增登記企業32.87萬戶;統計系統“四上”企業增長11.3%,較去年同期增加3606家。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10272.72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37.1%。
科研投入方面毫不吝嗇,深圳研發經費投入從2015年到2019年,年均增長16.0%。2019年,全社會研發投入達到全球領先水平。2020年,深圳PCT國際專利申請量2.02萬件,是2015年的1.5倍,居世界前列。
優化營商環境是最堅定的深圳主張
“深圳是中國最適合海歸創業的城市,未來,我相信依然如此。”深圳云天勵飛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 陳寧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正是“來了就是深圳人”的開放包容,讓所有像他一樣從海外歸來的創業者們,來到深圳就可以“零過渡”,就可以快速地融入這座城市,人際成本非常低,大家都是基于信任進行合作。深圳是創業城市的代表,是讓創意快速落地的城市。
企業家們的肺腑之言正是深圳優越營商環境的最好證明。去年3月,《深圳市2020年優化營商環境改革重點任務清單》發布,這一被譽為優化營商環境的“深圳一號改革工程”任務清單,涉及14個重點領域,共提出210項具體改革舉措,為深圳“雙區”建設增添動力。而來自相關部門的信息顯示,2021年深圳優化營商環境的“改革工程任務清單”也即將下達。以優化營商環境作為開年之舉,足以見得深圳對營商環境的重視程度。

企業創新離不開優越的營商環境。
進入3月,深圳接連推出優化營商環境一系列重要舉措:3月1日正式實施《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落實《廣東省進一步推動競爭政策在粵港澳大灣區先行落地的實施方案》,在深圳率先試點公平獨立審查制度;出臺《深圳市關于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的若干措施》,以15條具體舉措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各種政策舉措,最重要的是接地氣,企業、個人能夠更順暢適用。
3月1日,我國首部個人破產法規——《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正式實施。這部法規意義何在?個人破產法能夠為個人創業者在企業經營和個人、家庭生活之間筑起“防火墻”,為“誠實且不幸”的人“托底”,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同時可以進一步推動形成以信用為核心的社會行為激勵約束機制,有力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完善等。在這方面,深圳的破冰之舉,意義重大。

優越的營商環境讓企業充滿創新活力。
3月1日同天,《深圳市關于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的若干措施》出臺,《若干措施》從實施高質量成果“創新工程”、成果產業化“暢通工程”、成果產業化“支撐工程”和成果產業化機制“保障工程”等四個方面,共提出15條具體舉措,旨在完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強化科技創新對深圳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
“專屬節日”讓企業家感受尊重和愛護
今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深圳經濟特區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標志著深圳將在更高的法治化水平上,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更大的改革力度,全力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為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城市范例提供有力保障。

深圳有著優越的創新創業環境。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從早期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條例、中小企業發展條例、創業投資條例,到近期的知識產權保護條例、科技創新條例、個人破產條例,再到《深圳經濟特區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深圳始終堅持“以法治引領改革,以改革促進法治”,以高質量立法持續推進營商環境優化提升。《條例》結合深圳實際,從聚焦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重點環節、打造高效便民政務服務、營造優質平等經營環境、創新融資便利模式、提升監管執法效能、健全權益保障機制等六大領域,設置9章130項條款,對全市優化營商環境改革作出全面規范。
“只要有想法、沉得住氣,來深圳的每個人都有成才成就的機會。”王建濤是中廣核核電運營有限公司發電機主任工程師,他來深圳25年,深圳帶給他的感受也是安全和幸福,并直言“自己生活在信任感、幸福感十足的深圳,實在是太好了”。
對深圳人的關心,讓他們倍感幸福,對企業家的重視,會讓這座城市充滿不竭的動力。2020年,深圳市民營企業進出口1.81萬億元,比2019年增長5.7%,拉動深圳市外貿3.3個百分點,占深圳市進出口總值的59.4%。企業家是站在一線為社會創造財富的,企業家越多,社會就越發展,財富增加就越快。華為、騰訊、中興、大疆……改革開放40年來,深圳民營企業長成參天大樹。民營企業是市場經濟的弄潮兒,在競爭中成長,最具抗風險的能力,已占據我國經濟的半壁江山,而深圳民營企業占全市企業數量的97%以上。
2019年開始,深圳設11月1日為“深圳企業家日”,有助于進一步激勵企業家干事創業、開拓創新,有助于進一步發揮企業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有助于進一步營造尊重企業家、愛護企業家、支持企業家的良好氛圍。這同樣是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舉措。(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梁超 文/圖)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