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3月10日訊 觀海新聞記者自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了解到,該所與寶潔公司等合作,在清華大學蛋白質研究技術中心、香港大學牙醫學院的支持下,首次提出了“牙齦亞健康”這一概念,揭示了由牙齦菌斑驅動的分子機制,為牙周病的預防與早診斷提供了新思路。該成果已在國際學術期刊《美國微生物學會會刊》發表。
以牙齦炎、牙周炎為代表的牙周病是最常見的口腔疾病之一,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阿爾茲海默癥等系統性疾病也密切相關,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健康問題,造成了沉重的社會和經濟負擔。但長期以來以來,牙周病發病過程的分子機制不明晰,阻礙了其有效預防和臨床診斷。
在中科院-寶潔創新合作框架支持下,青島能源所單細胞中心和寶潔公司前期已提出牙齦炎的菌群指數有助于診斷牙齦炎和評價口腔護理療效這一論斷;最近,針對牙齦炎發病過程的分子機制,雙方成立的聯合研究小組又開展了涵蓋牙齦菌斑元基因組、元代謝組以及人體唾液細胞因子反應等一系列的動態多組學研究。研究發現,在停止刷牙后的24-72小時內,牙齦即進入一個前所未知的“亞健康”狀態。盡管該階段尚沒有臨床癥狀,但牙齦菌斑菌群結構、菌群代謝物組和唾液細胞因子卻已發生急劇、顯著的規律性變化,主要表現為牙齦菌斑菌群里的良性菌種快速減少,而牙周炎主要致病菌卻急劇升高。
通過進一步比較業界已發表的口腔微生物組數據集,研究人員還發現,與健康者的牙齦菌斑相比,在“牙齦亞健康”階段富集和丟失的微生物均與牙周炎相關菌高度吻合。也就是說,雖然牙周病病程需要歷經數年甚至數十年,但其關鍵的致病微生物在暫停刷牙的幾天內就已高度富集,使牙齦進入“亞健康”狀態。若“牙齦亞健康”狀態沒有通過恢復刷牙等口腔清潔護理手段加以遏制,其牙齦菌斑菌群將以高出10倍的速度加劇牙齦衰老——在停止刷牙的28天內,牙齦菌斑導致的牙齦衰老程度相當于其健康狀態下1年的衰老程度。
“牙齦亞健康”狀態這一階段的發現,對于牙周病的預防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臨床價值。研究指出,通過刷牙、使用牙線、牙間隙刷和定期進行洗牙等長期持續有效的日常口腔護理,可以維系口腔內健康而年輕的牙齦菌斑狀態,規避或修復“牙齦亞健康”狀態,這對于延緩牙齦衰老、保持牙周健康具有重要意義。(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耿婷婷)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