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做新時代優秀的建筑工人。 ”入行20年,從一名鋼筋工到建筑工匠,來自中啟膠建集團有限公司的宋德強用實際行動證明了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還先后帶出了400多名徒弟。這些年來,憑借過硬技術,他先后獲得“山東省技術能手”“全國建筑行業技術能手”“全國技術能手”等榮譽稱號,其徒弟宋剛剛也多次獲得全國和省、市的“技術能手”稱號。師徒倆雙雙被評為“青島大工匠”。
人物一
宋德強
“綁扎鋼筋就像做藝術品”
3月9日,在膠州李哥莊鎮的一處建筑工地上,記者見到了正在檢查鋼筋的宋德強。 39歲的他已經是有著20多年從業經驗的“老師傅”了,大大小小的項目做了幾百個。 “雖然我現在還在工地上扎鋼筋、負責鋼筋方面的工作,但跟剛開始來的時候已經有了天壤之別。 ”宋德強這樣告訴記者。

17歲成為鋼筋工
1999年,初中畢業后,17歲的宋德強到建筑隊當了一名普通的鋼筋工,并從此走上了拜師學習之路。鋼筋工是建筑工地上最普通但卻是最重要的崗位,不管是居民樓還是摩天大樓,所有的現代建筑都需要鋼筋作為骨架。 “鋼筋對于建筑,就像是人的脊梁一樣重要。對建筑來說,這根‘脊梁’建不好,很容易出現大問題。 ”雖然平時看起來有些文弱,但到了施工現場,宋德強仿佛變了一個人,對團隊和工作要求十分嚴格,“我要求帶班隊長拿著圖紙核對每架鋼梁,在鋼筋綁扎過程中也要嚴格按照圖紙一一查探、排查,避免任何錯誤。 ”在宋德強的團隊中,從鋼筋算料下料到鋼筋加工,再到鋼筋成形,一般要經過3關——自檢、交接檢、專檢,嚴格實行“三檢”制度,確保每道工序都嚴格按照標準進行。
技術上精益求精
在日常工作中,宋德強對自己的要求更是近乎苛刻?!翱雌饋礓摻罟ぷ魇潜恐鼗睿瑳]什么技術,可真正上手的時候,高手手下的鋼筋就像面條,可以隨意變換成合規構件,而新手手下的鋼筋則像樹杈,怎么擺弄也不符合要求。里面的學問大了。 ”宋德強說,長時間的工作讓他鍛煉出了奇妙的手感,有時僅憑對鋼筋的彎折,就能判斷出質量的好壞。雖然宋德強現在已經是高級技師、技術負責人,但他仍每天早早就到工地上巡檢,每天親手制作一批鋼筋構件。他說:“只有經常往工地跑、泡在工地,才能了解工程的真實情況。遇到不符合工程規范的操作,我會及時糾正,把自己掌握的操作技能向大家講解演示。 ”
業務上的精益求精使得宋德強在技術水平上不斷突破新高度,從一名普通鋼筋工成長為技術精湛、經驗豐富的項目經理和“好師傅”,在全省和全國大賽中屢獲佳績,獲得“全國技術能手”“全國優秀農民工”“全國建筑行業技術能手”“山東省技術能手”“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山東省首席技師”等榮譽稱號。
帶徒弟悉心傳藝
如今的宋德強已經接過了老師傅們的接力棒,負責向青年工人傳授技藝。他還成立了“宋德強鋼筋班”,帶領組員們認真學習新標準、新規范,用技術和知識武裝自己。該班組已有職工150余人、骨干20余人,30余人取得了中、高級鋼筋工職業資格證書,5人取得了技師資格。
“鋼筋工干的是良心活,絲毫馬虎不得。 ”在宋德強心中,“建筑工人是高樓大廈的主人。 ”從識圖、算料下料再到鋼筋綁扎,讓工程安全,讓用戶滿意,鋼筋工程的確是一門學問?!芭c其把鋼筋當做工業產品,我更想把它當做藝術品。當你加工完成一件鋼筋構件后重新審視它,這是一種享受,有那么一刻,我會感覺自己是個藝術家。同時,在工作中要對你從事的行業足夠熱愛,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內心,在此基礎上還要不斷進行技藝上的創新,這就是我心中的工匠和其應有的工匠精神。 ”宋德強說。
人物二
宋剛剛
“只有創新才能創造價值”
3月9日,記者了解到,這些年來宋德強先后教出了400多名鋼筋工徒弟,而在這些徒弟中,他最看好的就是今年37歲的宋剛剛。在他的培養下,宋剛剛憑借努力鉆研的勁頭,如今他不但成為青島元昌盛房建集團鋼筋項目總負責人,還先后獲得了國家和省、市“技術能手”多個榮譽稱號。

要做新時代的工人
“作為給房子搭骨架的人,鋼筋工的工作繁瑣復雜。一項工程往往有幾十套甚至上百套圖紙、資料、方案,幾百上千個編號的鋼筋型號、規格、尺寸,要根據施工方案,按照圖紙正確搭建起鋼筋骨架,才能筑起一座座堅固巍峨的混凝土建筑物。隨著現代建筑業的發展,識圖、配料計算等專業知識不斷更新,鋼筋工行業不再是傳統的公式化操作。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工人,如果不懂得創新,又怎么去創造價值。很感謝我的師傅宋德強,沒他就沒有我的現在。我認為工人和工匠最大的差別在于,把事做完是工人,把事做好、做細、做精才是工匠。 ”宋剛剛說,在日常工作中,時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新問題,他常常會為一個降低成本的新施工工藝研究到深夜。這些年來,在施工中他與工友一起研究出了“大體積混凝土鋼筋的搭設綁扎方法”等10多項工程改進和技術革新。
遇到難題決不服輸
在多年來的技術比武中,讓宋剛剛最記憶猶新的是2018年那場中國技能大賽。 “當時比賽很刺激也很激烈,但對我來說,比賽不是為了榮譽和名次,而是為了給自己一個平臺,更好地精進技藝。 ”宋剛剛說,在實際操作考試中,一個構件5米長的梁和1.7米高的框架柱,從下料到制作再到綁扎,有各個部位尺寸、位置、間距等零零總總50個測量點。在為期一個半月的艱苦集訓中,他一直在和這個框架柱“較勁”,每一個測量點都精益求精,細細打磨。 “比賽中能做得好做得嫻熟,平常在工地上操作就能更順手更嚴謹。 ”就是這股不服輸的勁頭,讓他獲得了2018年中國技能大賽鋼筋工(職工組)第二名的好成績。 2019年,他被授予“全國技術能手”稱號。
“一個人可以沒有文憑,但不能沒有知識和技能。學無止境,天天干,也要天天學。 ”這些年中,宋剛剛還積極報名參加了建筑管理專業的成人高考,日常繁忙的工作之余,他還堅持閱讀學習,把別人用來休閑的時光投入到對知識的渴求中。
新聞延伸
師徒將各自成立工作室
“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在身”,從一名普通的鋼筋工到全國和省、市的“技術能手”,宋德強和宋剛剛用實際行動告訴人們,只要有一股子鉆勁,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管做哪行,只有奮斗才能出彩,越奮斗越幸福。 ”宋剛剛深有感觸地說。
記者了解到,如今宋德強和宋剛剛在各自的公司中,都已成長為管理者。在工友們心里,兩人既是領導,也是師傅。從佩戴安全帽、穿戴使用勞保用品這些點滴做起,他們時刻關心著工友們的安全,堅持“傳幫帶”,耐心講解。同時,他們還言傳身教,把企業的好傳統、好作風、好行為、好規范傳遞給每一個人。記者了解到,今后,師徒倆將會在各自的公司內成立工作室,不遺余力地將自己多年的經驗傳授給工友,力爭帶出更多的技術能手。(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牟成梓 通訊員 史群)
責任編輯:單蓓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