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3月10日訊 2021年研究生招生成績近日公布,今年共有377萬考生報名。按照往年的情況,能夠順利上岸的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剩下200多萬考生不得不為自己重新謀劃出路。據齊魯人才網簡歷數量統計,節后高校畢業生簡歷投遞量激增,已經成為了春招季職場的主要求職大軍。
考研初試“塵埃落定”,近三成畢業生考慮春招季就業

根據齊魯人才網統計數據顯示,考研初試成績公布后準備研究生復試/二戰的畢業生占比最高,為54.07%;其次為簽約就業/實習,占比為28.11%;意向考公務員/事業編、自主創業和其他的占比分別為11.05%、4.76%和2.01%。隨著考研初試成績“塵埃落定”,除準備復試/二戰的畢業生外,沒有上岸的考生不得不為自己重新謀劃出路,近三成的畢業生準備抓住節后春招季這段時間謀求一份理想的職業。
來自山東科技大學的一位劉姓同學表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考研并不是漫漫人生路中的‘勝負手’。這場看似失意的終點,也許才是更好的起點。當初選擇考研是因為對自己的未來規劃沒有很好的認知,現在還是決定先趁著春招用應屆畢業生的身份找一份工作,考研以后有需要的話也可以繼續考?!?/p>
考研成績公布,本科生就業又一高峰期

2020年10月以來,山東省求職的畢業生中,本科學歷畢業生占比增幅變化顯著。2020年秋招季以來,企業陸續發布秋招公告,就業活動密集,本科學歷畢業生求職活躍度提高,2020年10月本科學歷畢業生占比增幅達24.7%;11月本科學歷畢業生占比增幅達13.61%。12月份隨著考研和考公初試來臨,很大一部分本科畢業生把精力放到了考研和考公上,對求職的熱情有所減少,求職畢業生中本科學歷占比減少16.87%。進入2021年,求職的本科畢業生激增,1月份增幅為8.21%,2月份增幅高達49.85%。
求職心切,春招季畢業生求職要求降低

對比秋招季和春招季畢業生求職考慮因素可以發現,秋招季畢業生找工作考慮因素更多,薪酬待遇高、大城市、企業知名度、國企、專業對口等是秋招畢業生找工作的標準。春招季畢業生求職要求降低,更看重企業提供轉正機會、積累經驗,對薪酬和企業性質的要求也有所降低。
秋招季是國有企業和大型企業的招聘旺季,秋招企業多,崗位好,可選機會更多,畢業生可根據自己的專業和求職意向進行橫向比較,選擇自己心儀的企業和崗位報考,選擇權比較大。另一方面,秋招時畢業生初次選擇職業,面對各種各樣撲面而來的企業和崗位信息,更想優中選優,對工作的要求更高。而節后企業對應屆生的招聘需求相對減少,通常情況下開展春招的企業要么崗位特殊,要么秋招未招滿,總體來說,春招企業少,崗位也少,可選機會更少,好公司的競爭相當激烈,此時畢業生求職只能降低要求和期望。
“自貶身價”,春招季畢業生期望薪酬降至4443元

觀察近半年的求職畢業生期望薪酬可以發現,畢業生期望薪酬一直處于下降的趨勢。2020年9月畢業生的期望薪酬最高,為6161元;10月-12月期望薪資有所下降,但均在5000元以上;2021年1月以來,畢業生期望薪酬降到4606元,且2月份仍處于下降趨勢。
畢業生的期望薪酬變化反映了畢業生的求職心理變化過程。2020年9月,企業秋招開始,對畢業生的需求旺盛,并且國有企業和大型企業大多都在秋季招聘,為畢業生開出豐厚的薪酬,畢業生的期望薪酬也較高。隨著秋招的熱度下降,沒找到工作的畢業生開始焦慮,期望薪酬有所下降,目標從“找到一份好工作”逐漸變成“找到一份工作”。春招季考研初試成績公布,無望”上岸“的畢業生紛紛自貶身價,期望薪酬達近半年最低值。
愈發青睞私營企業,春招季畢業生求職更加理性

對比秋招季和春招季求職畢業生意向企業性質可以看出,畢業生對私營企業和國有企業的一項變化明顯。對私營企業的意向由秋招季的56.14%增長為春招季的65.53%,對國有企業的意向由秋招季的25.64%下降到春招季的12.67%。一方面,國有企業在春招季的招聘減少,大多是秋招季的補錄崗位,對畢業生的需求量減少;另一方面,畢業生經歷過求職或考研后,求職心態更加理性,不再只寄希望于國有企業和大型企業。
互聯網行業吸引力不減,最受畢業生歡迎

春招求職畢業生就業意向行業排名中,互聯網/電子商務行業以8.03%的占比位列榜首,成為春招季畢業生求職最青睞的行業;教育/培訓行業占比為7.74%,位列第二;機械/設備/重工行業占比6.15%,排名第三。
隨著山東互聯網發展越發趨向多極化、普遍化,人力資源作為生產要素,其配置也遵循市場規律,為了留住人才開出優厚的薪資待遇,吸引更多掌握技術的年輕人加入互聯網的浪潮中,且互聯網行業符合當代年輕人的興趣和求職觀念,成為畢業生首選。教育/培訓機構每年對畢業生的需求都很旺盛,且專業要求不高,對各種專業的畢業生都有需求,近兩年教育機構層出不窮,疫情期間在線教育迎來逆勢發展,也吸引了很多求職的畢業生選擇教育/培訓行業。(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任曉萌)
責任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