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丘源清田食品公司職工在加工出口大蒜。濰報全媒體記者 王曉光攝
植根于實踐土壤的經驗,總有一種不斷拔節的恒久力量。
濰坊是一個出經驗的地方,“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壽光模式”就是改革開放以來,濰坊人民在農業產業化創新發展等方面先行先試,取得的重大實踐成果與成功經驗。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三個模式”不斷“生長”——從縣域的艱辛求索到全域的發展求變,創新與開放的動力灌注在濰坊這片具有深厚“三農”發展基因的土地上,生發出萬千氣象。
回顧創新提升“三個模式”的歷程,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為新時代濰坊“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脫貧攻堅之戰提供了巨大機遇,各級黨委、政府的積極作為和基層干部群眾的創新探索形成強大合力。
梳理創新提升“三個模式”的實踐,在深層次上,是新發展理念在“三農”領域的具體體現;是以問題為導向,持續推進改革,不斷破解發展中面臨的難題,調整生產關系中的不適應,創新體制機制,解放農村生產力,釋放農業發展潛力;是以農民富裕富足為目標導向,著力產業融合、農民增收和壯大集體經濟,提高農民幸福感、獲得感的持續奮斗;是自覺對新技術新業態的廣泛運用和推廣,賦予產業新動能;是以集成創新和系統思維,不斷破解難題厚植新優勢;是主動走出去,積極參與農業領域國際競爭的不懈努力,構筑對外開放新高地。
在這片改革開放之初就艱辛探索,創造了影響全國的“三個模式”,具有創新創造精神的土地上,已然寫滿“濰坊答卷”。
牢記囑托、逐夢前行,堅定踐行新發展理念——創新提升“三個模式”的濰坊擔當
新時代濰坊“三農”之變,是自覺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
把新發展理念貫穿“三農”發展全過程,驅動“三個模式”不斷成長,濰坊堅持創新發展,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堅持協調發展,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堅持綠色發展,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持開放發展,不斷提升農業對外開放水平;堅持共享發展,全面小康加快建成。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濰坊按照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積極探索創新提升“三個模式”的現實路徑,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農業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農村現代化既包括“物”的現代化,也包括“人”的現代化,還包括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濰坊牢牢把握住農業農村現代化這個總目標,統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比如諸城市生產園區、生活社區、生態景區“三區同建”,壽光市整體推進生產標準化、蔬菜品牌化、農業園區化、鄉村宜居化、農民職業化、公共服務均等化,這些統籌農業農村發展的新思路,是放大農業產業優勢與補齊農村發展短板同步推進的有力舉措。
——聚焦農業高質量發展,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推動農業加快由增產導向向提質導向轉變。始終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科技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不斷提升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全市形成了17個積極培植體系發達、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產出率高的支柱產業,壽光蔬菜、昌樂西瓜、安丘姜蒜、青州花卉、濰城和奎文特種動物養殖等都發展出了其獨特優勢。
——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構建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統籌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移風易俗行動,推動產業園區和農村新型社區同步建設、生態環境和居住環境同步改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步提升。同時,突出“人”“地”“錢”這三個關鍵要素,堅持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激活主體、激活市場,著力增加有效制度供給,積極推動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雙向流動,為鄉村振興注入澎湃新動能。
領風氣之先,以深化改革、集成創新攻克發展難題——“三農”補短板的“濰坊解法”
2020年濰坊農業總產值破千億元,約占全省總量的十分之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51元,比“十二五”末增長45%,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1.99:1……加速度背后,是濰坊從農業大市到一二三產協調推進融合發展的產業優勢和區域核心競爭力。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
溯源濰坊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律,縱觀濰坊“三個模式”的發展歷程,其中一以貫之的主線和靈魂就是創新創造、勇為人先。
“解決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根本靠深化改革。”對標習近平總書記在農村改革座談會上的要求,濰坊在改革發展中不斷賦予“三個模式”新的時代內涵,加速由注重產業發展向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跨越,與中央和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相銜接,從濰坊的實際出發,形成有濰坊特色的鄉村振興路子。
堅持什么制約發展就破除什么,哪個方面制約生產力發展就圍繞哪個方面進行改革,濰坊幾乎每個縣市區都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各具特色的縣域農業改革發展之路,創造出中國農業發展版圖上亮眼的“濰坊現象”。
已連續多年躋身全國縣域百強縣的壽光心無旁騖專注“一棵菜”,以蔬菜產業化引領農業與非農產業協調發展,成為全國行業標準的制定者和引領者。
諸城立足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社區化兩大優勢,發揮縣域經濟強、龍頭企業多、城鎮化程度高的優勢,以推進生產園區、生活社區、生態景區“三區”共建共享為抓手,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產城融合、共融共生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農民在縣域內過上市民化的生活。
安丘致力于發展物聯網、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和質量安全監管平臺等精準高效“智慧農業”,使農業生產更加精準化、智能化、集約化、數據化,引領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全省首個以生態經濟命名的開發區峽山,堅持有機引領、綠色發展為導向,探索出了“園區化管理、公司化運營、市場化運作、品牌化銷售”的“四化”管理模式,以高端農業的發展帶動常規農業發展。
……
創新提升“三個模式”,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濰坊堅持問題導向,在破解“三農”發展難題中不斷探索。
面對傳統農業“發展不均,農產品成本高、品質普遍較低、生產效率不高、農民平均收入較低”等發展瓶頸,濰坊在國家戰略發展的重要機遇期,挺身而出、勇挑重擔。“基礎理論在北大,產學研轉化在濰坊”,由北京大學與省政府簽約共建的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落戶峽山區,增創農業發展新優勢。
圍繞破解城鄉融合、經營體系、融資困局等發展瓶頸,在制度創設、關鍵領域改革等方面大膽探索實踐,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供系統支撐。
——財政資金投入使用機制在創新中愈發高效。統籌考慮各項資金的支持內容,綜合水利、土地、農業、林業等項目實施,建設“旱能澆、澇能排、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連、渠相通”的高標準農田。綜合采取直接補助、貸款擔保、融資增信、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產業基金投入等方式,帶動金融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業農村,其中依托市金融控股集團組建6支涉農產業基金,累計完成投入16.1億元。
——加快農村金融、保險服務體系建設。在全國率先完成農村信用社股份制銀行化改革,實現了金融服務終端進社區、到農村,所有鄉鎮和行政村金融網點和服務全覆蓋。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等9大類涉農抵質押貸款,累計支持農戶超過23萬戶,發放貸款300多億元。建立全國首家省級農村產權交易平臺,率先創設農村產權抵押融資模式。
——解決“服務不到位”難題,整合政府、市場、企業、新型經營主體等各方力量,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建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經營主體規模化、小農服務社會化。
——供銷社作為開展社會化服務的重要載體,探索建立“1+N”為農服務綜合平臺,探索形成了“3公里土地托管服務圈”“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土壤熏蒸修復”“職業農民培訓和創業孵化”等4項可復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經驗做法,其中土地托管經驗在全國推廣。
……
濰坊以改革創新的思路,全力清除阻礙農業農村發展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以制度創新、政策創新、科技創新,激發了全市農村各類要素的潛能和各類主體的活力。
以改革攻克發展難關,以創新踩準時代鼓點,這是“三個模式”不斷完善提升的內因。“三個模式”是“集成創新”,是濰坊農業在不同階段改革創新探索成果的總成。持續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農業提質增效、三產深度融合、農業科技創新及對外開放合作等方面創新突破,做強了以產業振興帶動鄉村全面振興的“壽光模式”,做活了以“三區”共建共享實現鄉村振興的“諸城模式”,為全國農業農村改革發展貢獻濰坊智慧,創造性地回答了農業農村要實現什么樣的發展、如何實現發展的重大問題,形成了以創新引領農業發展、轉型升級的鮮明特色,“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升值”的全域高端品牌矩陣。
每一次改革,都是一次創新摸高;每一次突破,都是一次能力淬煉。“三個模式”持續創新提升,濰坊農業發展不斷與時俱進,這座農業大市已經從最初單一的農業產業化,拓展到產業、城鄉、人才、生態、文化等全面發展。
駛開放之舟,以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厚植發展優勢——逐夢國際的“濰坊力量”
陽春三月,草木蔓發。在距離濰坊1100公里外的湖北黃岡,曾經洪澇多發的江心洲長出了濰坊菜。溫室育苗棚內,來自壽光的早茬蔬菜幼苗綠意盎然。壽光農業發展集團董事長陳沂濤介紹:“我們依據黃岡的地理環境因素,綜合溫室大棚的種植優勢,選擇了早春茬蔬菜種植栽培,主要試驗品種有黃瓜、辣椒、茄子。去年冬天,濰坊黃岡友好城市合作項目——葉路洲(壽光)現代設施蔬菜產業示范園項目開工。壽光農業發展集團負責進行農業技術培訓,利用壽光現代設施農業技術優勢,探索出一個在湖北省及周邊可復制可推廣的高質量發展的‘黃岡模式’。”
如今,僅壽光一地,每年就有8000名以上農業技術人員在全國指導農業園區建設或蔬菜生產。正是因為兼善天下的初心與發展思路,濰坊跳出一城一地去發展,毫無保留地將成熟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技術從一個村子出發,走出山東,邁向全國,逐夢世界。
蔬菜種植技術輸出全國,全國一半以上的新建大棚都少不了“壽光元素”;在河北、云南、新疆,甚至東南亞建成縣外“昌樂西瓜基地”300多處;壽光菜博會成為國內唯一的國際性蔬菜專業展會;濰坊成為中國北方地區最大的蔬菜生產和集散地;濰坊農品“裝”進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濰坊農業在自身不斷進步、日漸富足的基礎上,通過輸出產品、技術、標準和理念,將農業發展成果與全國共享,逐步集成一批“行業標準”,并上升為“國家標準”,打造全國設施農業標準輸出中心。
駕東風,涉更遠的海洋。在當前全球農業資本正在尋找避險地、產業鏈正在重塑、新業態新模式正呈爆發之態的大背景下,雙循環發展新格局為農業對外合作帶來了新的發展空間,濰坊農業在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機遇期乘勢而上。
全市上下以建設國家農業綜合試驗區為契機,積極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全力推動農業開放發展。農綜區核心區搭建農業科技研發、集成創新和成果轉化高端平臺,探索開展先行先試;輻射區側重承接核心區先行先試成果,與核心區配套聯動、互為支撐、互相促進。
中凱智慧冷鏈物流園、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國際種業研發集聚區等一個個大平臺、大項目星羅棋布,高質量項目擎起高質量發展脊梁。
“引進一名院士,帶來一個團隊,落地一批項目”,在國際院士谷,美國科學院院士羅杰·比奇通過中美農業和食品創新中心重點打造“中美跨境種質研發中心”;中國工程院院士管華詩通過與濰坊悅龍堂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設山東(濰坊)海參全產業鏈研發中心項目;中國工程院院士印遇龍與山東百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設大宗非糧型單細胞蛋白資源戰略開發與示范應用項目研究中心……“不求所有,但為所用”,國際院士谷項目作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為濰坊農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打造“一帶一路”走出去的橋頭堡。針對我國農業對外投資競爭力尚不夠強、產業鏈整合程度低等問題,相繼布局了俄羅斯遠東農業產業園、尼日利亞阿布賈農業高科技產業園等10余個境外產業園項目,在荷蘭、泰國建立蔬菜研發育種基地,并逐步探索技術輸出、直接投資等新模式。
中凱智慧冷鏈物流園、“中國食品谷號”鐵路冷鏈物流班列、中俄農副產品冷鏈物流項目串珠成鏈,逐步形成聯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生鮮農產品集散大動脈,各項農業要素從這里走出去,進一步提升中國農業在全球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日本、德國檢驗檢疫標準堪稱世界最嚴,我們就從這兩個國家入手。”山東匠造檢測有限公司董事長付秀玲介紹,該公司承擔了探索與日本建立食品農產品檢驗檢測互認機制任務,開展中日檢測科研技術合作。目前,在農綜區的對接推動下,經該公司檢測出口的生姜和姜泥、蒜泥等產品,在日本市場份額分別達到60%和45%以上——這是濰坊農業日益凸顯品質優勢和品牌力量,逐漸擺脫在全球市場競爭中“草根、低端、低附加值”等既往印象,成為中國農業向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高端攀升的生動見證。
在安丘市匯海食品有限公司,該企業負責人介紹,這是一家集蔬菜種植、凈菜處理及蔬菜精深加工為一體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當地鎮政府幫助企業優化生產流程,農產品做到了從基地到餐桌的全過程監管,實現了優質優價。安丘連續7年被確定為全國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為農產品出口打造了金牌通行證。同時,緊跟國際市場變化調整策略和產品結構,安丘加快構建國內國外一體的高標準農產品生產加工體系,從專注農產品出口向國內外兩個市場并重轉型,實現兩個市場“同線同標同質”,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優化農產品貿易布局,實施農產品進口多元化戰略,支持企業融入全球農產品供應鏈。”搶抓農業開放新機遇,以開放發展引領產業融合,濰坊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突出重大平臺、重點項目,全方位與國際接軌,500多種農副產品及加工產品出口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蔬菜和畜牧產業出口創匯分別占全國的1/8、1/6。
農業的開放發展放大了城市的經濟版圖和疆域,今天的濰坊,成功并購以色列等農業強國的知名企業,新一代科技型農民走出國門,到美國、韓國、非洲等國家和地區種菜,壽光蔬菜產業在全國、全球落地開花,在一帶一路沿線設立農業生產基地——城市的胸襟無遠弗屆,發展視野從未如此廣闊,開疆拓土的腳步從未如此堅定自如。
“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
濰坊主動融入全球開放發展浪潮,練好內功,在風浪里學會游泳,在開放中不斷升華改革氣質,在破解難題中銳意進取,闖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經濟發展道路,更大程度參與國際產業合作與競爭,逐夢國際舞臺。
新的時代方位,標注新的改革起點。
新的成功實踐,奠基新的發展基點。
站在“十四五”開局之年,重溫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精神,以更為廣闊的視野審視過去、展望未來,進一步把總書記的殷切囑托轉化為實踐偉力,以新理念為召喚,從春天再出發,濰坊只爭朝夕向未來。(濰報全媒體記者 石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