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法國媒體《回聲報》發表文章,分析歐洲數字工業落后的原因。文章中指出:首先也是最明顯的原因是歐洲金融體系存在較大缺陷,其次是歐洲在文化層面面臨挑戰。
文章認為,金融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響著經濟。自籌資金和銀行信貸的時代已經結束,因為所承擔的數量和風險超過了能力。現在是向企業提供股本,即所謂的風險資本的時候了。近年來,成千上百的初創企業在歐洲各地涌現。成功的初創企業中,許多都經歷了“love money”和“天使投資人”等融資階段,一些初創企業估值達2000萬至3000萬歐元。但如果他們找不到更多的資金來繼續發展,就會被大公司吞并。
問題是,初創企業的文化與大型企業的文化是不兼容的,無論它們多么“現代”。創業精神和冒險精神一旦消失了,創業的翅膀就被折斷了。歐洲人擁有大量儲蓄資金,可以進行高水平投資。但由于缺乏適當的境內投資渠道,歐洲人傾向于在境外大量投資。歐洲缺乏遍布境內、有能力吸收這些儲蓄的大型銀行。這些大型銀行能夠提供成千上萬的投資基金,這些基金目前很大一部分來自世界各地的儲蓄。
歐洲初創企業的管理模式更具響應性,對員工的培訓和發展路徑都使企業能夠保持創造力,歐洲應該加大對初創企業的支持。要確保這種企業家精神發揚光大,就需要對教育體系給予新的關注,改革僵化且單一文化的大學校制度。大學校制度既不能促進學生的創業精神,又會給企業造成適得其反的社會和知識障礙。因此,法國和歐洲必須走一條金融和文化的雙軌道路,以便在數字領域獲得必要的主權。(總臺記者 馬瑾瑾)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