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5日至4月底,膠州灣海域牡蠣、蛤仔底播海區的受災養殖戶,被允許通過人工潛水采捕方式進行捕殺,必要時允許漁民在養殖區內圍海底布設大網目地籠網進行誘捕或在養殖區內采用拖網采捕方式進行捕撈。由于15日風力較大,漁船為了安全起見沒有出海。16日天氣適宜,首批被地籠網抓捕的海星隨漁船“歸岸”。地籠網上陣后,養殖戶無需再用海星給潛水員抵人工捕撈費,銷售收入終于進了自己的腰包。
養殖區海星個大肥美
16日下午2時許,滿載地籠網的漁船陸續在紅島西大洋碼頭靠岸,地籠網里是個大肥美的海星。霸占養殖區的海星吃足了蛤蜊苗和海蠣子苗,比在非養殖區隨機捕食的海星肥大不少。“紅島的碼頭里,西大洋碼頭最大,南碼頭有80條漁船,兩個西碼頭也有60多條漁船。養殖戶多的下了一千多個地籠網,少的也下了幾百個,大家都急壞了。還是地籠網方便,一個七米長,一般把十個串聯在一起。地籠網比拖網方便,灘涂面積很大的區域才適合用拖網,要不然百八十畝地轉不開,容易轉到別人的養殖區,很多養殖區挨得近,而且拖網對海洋生態環境的破壞力更大一些。”一位經驗豐富的養殖戶告訴記者,與去年10月海洋部門允許發現小海星增多苗頭的養殖戶合理使用地籠網,而沒有接到通知的漁政部門依然大量沒收地籠網的境況不同的是,這次經過山東省農業農村廳許可,所有海上執法部門全部給受災養殖戶開了“綠燈”,地籠網成為最省時省力與海星過招的工具。

地籠網代替潛水員捕撈
養殖戶們告訴記者,在地籠網被允許使用之前,由于本地漁民沒有潛水船和潛水技術,如果雇傭潛水員捕撈,捕撈1000斤海星一般需要支付3000元人工費,價格差不多是一斤海星3元錢。面對成災的海星,多耽誤一刻就多一分損失,所以雙方達成一致,索性養殖戶直接用海星給潛水員抵人工捕撈費,加緊捕撈的海星歸潛水人員所有。潛水人員會先挑選海星扎堆密集的區域,提高抓捕效率。碼頭批發價按個頭大小,一斤海星四五元錢。如今用上了地籠網,銷售收入終于進了養殖戶們自己的腰包。雖然和巨大的損失比起來是杯水車薪,但聊勝于無,有些收入總是好的。
養殖戶老趙養殖了一百多畝蛤蜊苗,海星幾乎把這片灘涂都糟蹋了,他在旁邊養殖的海蠣子苗損失較小,可見海星比較挑食,會挑選感覺更為美味和方便的食物。“我有兩艘漁船,投放了1000多個地籠網,捕撈回來將近800斤海星,海星覆蓋的區域也是有厚有薄。捕撈上來的海星確實很肥,看著就來氣,可真是把我們這些養殖戶坑壞了,差不多每戶都損失了一百萬左右,養殖區域越大越遭殃,有人虧了好幾百萬呢。”老趙告訴記者,膠州灣海星不但多而且肥的消息一傳十,十傳百,養殖戶們不愁銷量,一些客戶甚至豪氣地表示,有多少要多少。老客戶知道老趙的漁船準備出海收地籠網,都提前預約。目前紅島碼頭周邊海域一天最多能捕撈10余萬斤海星,一個大客戶就能從幾家養殖戶的靠岸上貨現場收購兩萬斤海星。海星在本地、東北和江蘇等地都是搶手貨,除了可以新鮮食用,還可以制作成深加工食品。(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首席記者 張譯心)
掃碼看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