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3月17日訊 為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解決農村突出水環境問題,加快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日前省生態環境廳組織制定了《山東省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行動方案》,形成了征求意見稿,目前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和建議。其中提出,利用3年時間,到2023年完成現有1398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程。根據任務目標,青島現有農村黑臭水體82處,到2023年分批全部完成。

方案中提出,對全省所有行政村(含新型農村社區、涉農街道下屬村莊,不含城市建成區范圍內的城中村)村民主要集聚區適當向外延伸1000米區域內的黑臭水體,以及村民反映強烈的黑臭水體(對于城鄉結合部已列入城市黑臭水體清單的黑臭水體,不再列入),利用3年時間,到2023年完成現有1398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程,其中位于南四湖流域的629處分2年完成。具體為:2021年,完成500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程(其中,工業污水類42處、位于南四湖流域的315處、其他群眾反映強烈的143處);2022年,完成500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程(其中,位于南四湖流域的314處、其他群眾反映強烈的186處);2023年,完成剩余398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程。
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程的重點任務包括三大方面,主要有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體凈化。
在農村生活污水類黑臭水體治理上,方案提出有條件的地區推動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和服務向近郊農村延伸;對人口聚集度高、具備管網鋪設條件但市政管網短期內覆蓋不到的村莊,加快建設集中污水處理設施;對人口規模較小、居住分散的村莊,建設低成本、低能耗、易維護、高效率的污水處理設施,或采用小規模拉運模式,就近運送至集中污水處理設施。因地制宜推進廁所糞污分散處理、集中處理或接入污水管網統一處理。對不具備規模化生活污水治理條件的地區,重點抓好廁所糞污治理。以農牧循環、就近消納、綜合利用為主線,與農村庭院經濟和農業綠色發展相結合,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糞污資源化利用模式。
就畜禽養殖污水類黑臭水體處理,要采取有效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措施,推廣節水、節料等清潔養殖工藝,推行種養結合,鼓勵還田利用,實現畜禽糞污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規模以下畜禽養殖場戶,推行干清糞、就地就近還田利用,確保糞污得到有效收集處理。在畜禽散養密集區,鼓勵建立畜禽糞污集中處理中心,實行畜禽糞污分戶收集、集中處理。

針對水產養殖類黑臭水體,減少冰鮮餌料投放,實施水生態修復。加大水產養殖尾水及底泥污染排放監管力度,推廣水產生態健康養殖模式,積極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大水面生態增養殖、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等健康養殖方式。
在農村生活垃圾類黑臭水體處理上,完善農村垃圾收集轉運體系,清理農村黑臭水體沿岸積存垃圾、水面漂浮物,在徹底清理沿岸垃圾的基礎上,對水面漂浮垃圾定期清撈。
關于水體凈化,方案明確提出,對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可對破損、垮塌的溝、塘、渠及時進行生態岸坡護理,采用跌水、噴泉、射流以及其他曝氣方式,有效提升水體溶解氧水平和流動性。采取栽植水生植物和建設植物隔離帶、投放濾食性魚類和貝類等措施,重構水生態系統,提升水體自凈能力。禁止采用簡單粗暴方式破壞生態系統。嚴控以恢復水動力為由的調水沖污,嚴控缺水地區通過水系連通引水營造大水面大景觀。(青島日報/觀海新聞 記者 吳帥)
責任編輯:孫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