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3月17日訊 今天,青島市少科院發布了“十個一”挑戰賽、青島市第二屆中小學生人工智能大賽、“十個一”家庭科普親子賽、“十個一”手工藝大賽、第十七屆頭腦奧林匹克競賽、第五屆中小學創客大賽等一系列科技比賽獲獎名單,孩子們“腦洞大開”的發明創造,讓人眼前一亮。
“小創客”都拿出了什么作品?青島市少科院科技處副主任張文進介紹,創客大賽涵蓋了多個方面,比如創意編程比賽,要求孩子們圍繞“創造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用開源軟件編寫程序,最后運行程序,得到結果。“因為比賽是在2020年舉行,大多數作品都和戰疫有關。有學生通過程序演示手部消毒步驟,有人做了一個卡通小人打病毒的游戲。”
手工創客比賽要求學生圍繞中華民族手工藝,利用布藝、陶藝、建模、電子等材料和方法,制作有創意的作品。有學生制作了陶藝作品,表現戰疫主題。但是所用的材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陶土,而是將廢舊報紙用水打濕變黏,利用報紙其他的屬性來塑形。有學生受到疫情期間“無接觸”送貨的啟發,把玩具上的感應器拆下來,安在垃圾桶上,制作無觸碰式垃圾桶。光盤逐漸退出生活,學生就將光盤作為材料,制作小夜燈。“最開始,學生從舊的充電器上拆卸了發光二極管,但是二極管的亮度太小,想要更亮又不費電怎么辦?學生用光盤做反射罩,不但讓燈光變亮,還呈現出來彩虹色。”張文進介紹,比賽倡導用不花錢的材料創做,變廢為寶。
發明創造比賽一等獎獲得者呂顯昊的作品是心率測試儀。為了方便老人測試心率,嶗山區第二實驗小學呂顯昊利用學校的激光切割機制作了心率測試儀外殼,再將心率傳感器和單片機組合,用烙鐵把電路焊接到外殼上。人的手指碰到儀器,就能顯示心率。

青島五十三中七年級李葆玥的發明源于一次洗衣經歷。“那天忙于作業,耽誤了洗校服,等想起來時已經10點多了,洗完校服往衣架晾的時候,我想,怎么才能讓衣服干得快些呢?”于是,她設計發明了新型太陽能電動旋轉晾衣架,在原有晾衣架的基礎上,加裝旋轉電機、鋰電池、太陽能板和防纏繞結構。在晾曬衣服過程中,晾衣架能旋轉起來,使衣服的各個面都能得到晾曬殺菌,而且旋轉加速了周邊空氣流通,從而使衣服干得更快。
垃圾分類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新時尚,嶗山區第二實驗小學田智予發明了智能垃圾站,讓垃圾車識別垃圾的類別后,主動運行到指定的垃圾站旁,把垃圾傾倒入指定垃圾站,完成垃圾分類。

嶗山區第三實驗小學佟彤、賈瑞兮、黃濤的作品農田氣象儀可以實時監測農田周圍環境變化。氣象儀通過光照傳感器監控太陽光強弱,溫濕度傳感器感應農田范圍內的空氣溫度和濕度,灰塵傳感器檢測空氣質量以此來判斷對農作物的影響,雨滴傳感器檢測天氣是否為雨天,最后將相關環境信息顯示在屏幕上,給農民提供建議。

獲得初中組一等獎的是青島大學附屬中學萬泉、寇煒康制作的智能輸液器。他們以 Arduino UNO為控制核心,結合光線檢測技術、液面檢測技術、電機控制技術、LED顯示技術,實現了輸液過程中液位監測報警、自動換藥的功能,保障了患者輸液過程的安全。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趙黎)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