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3月20日訊 春天既有播種,也有收獲。在青島西海岸新區,3萬多畝牡蠣、扇貝喜獲豐收。經過半年至一年多的生長,牡蠣、扇貝等貝類海鮮此時最為肥美。“魚鮮飯細酒香濃”,鮮美的貝類海鮮在豐富市民餐桌的同時,也讓漁民們在春天里“收獲”滿滿。
在青島西海岸新區濱海街道這片兩萬多畝的海洋牧場里,一排排整齊的海上養殖浮漂一眼望不到邊。牡蠣、扇貝等貝類海鮮就放養在浮漂下面的網具上,雖然是人工投苗,但生長在優質自然海水環境里,與自然野生貝類幾乎沒有差別。在牧場里,養殖戶苗增功正在自家承包的海域里收獲牡蠣,他告訴觀海新聞記者,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苗增功說:“現在市場價格挺穩定的,一般就是四塊(錢)左右上外批(發),我這不養了十多畝,一年也能收入二三十萬。”
在海洋牧場和岸邊碼頭間來回穿梭的漁船,遠遠不斷將收獲的牡蠣、扇貝運送過來;碼頭上,懸臂吊車從船上將養殖籠吊運上岸;岸上的工人們動作迅速,拆網、卸貨、分揀、稱重,一氣呵成。
牡蠣、扇貝等貝類海鮮,因為營養價值極高而價格低廉廣受歡迎。以青島為代表的北方貝類海鮮以生成時間長、肉質勁道、鮮度高、口感好而著稱。每到收獲季節,吸引了不少外地客商前來搶購,來往的貨車不斷把新鮮肥美的海鮮運輸到全國各地,擺上各地群眾的餐桌。福建采購商楊立洋說:“我來這邊有三四年了,每年都年前就過來了,過來上貨,一天這邊差不多拉20萬斤,每天就發幾十萬斤回去。”
目前,青島西海岸新區海洋貝類養殖面積已達3萬多畝,由于普遍采取了“公司+養殖戶”的養殖模式,從苗種改進、技術管理、到抵御市場風險能力,抱團發展讓青島西海岸新區海水養殖業走上了良性發展軌道。
青島聚大洋藻業集團短短幾年時間里,在海洋牧場建設方面就投入資金達上億元,通過完善海洋牧場基礎施設,改善養殖條件,調動了漁業養殖散戶的積極性。青島聚大洋集團董事長吳仕鵬告訴記者:“在養殖這方面上,我們把農戶投資的壓力,變為我們向海洋精準施策的一種動力,把應該投入的基礎施設建設,我們集團實現整體打造,農戶發揮他們每個人的養殖優勢,實現專業的人專業的事,我們搞基礎設施投入,農戶搞養殖規模化生產,實現公司和農戶雙贏的局面。”
同時公司還發揮人才、技術方面的優勢,通過與專業院校、科研構合作,進行品種改良,完善對養殖戶的技術支持,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據青島西海岸新區海洋發展局海洋發展辦負責人劉元剛介紹:“西海岸新區每年貝類產量超過20萬噸,產值超過20個億,通過貝類養殖,直接從事生產的5000至6000人,輔助養殖的,大概是超過1萬人。”
近幾年來,西海岸新區深入實施經略海洋國家戰略,聚焦“海上糧倉”建設,堅持用海與養海并舉,推動養殖業由近海走向深遠海。目前,西海岸新區海洋牧場建設總面積達9萬畝,投放各類人工魚礁90萬空方。創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12處;建成全國休閑漁業示范基地3處、山東省休閑海釣釣場6處;獲批全國首個深遠海養殖試驗區,拓展深遠海養殖空間553平方公里,海洋養殖產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德銀 通訊員 張磊 耿德業)
責任編輯:劉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