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位于四川廣漢市鴨子河南岸三星堆遺址出土黃金面具、神樹、象牙等重要文物的消息,在考古界引起震動,并持續霸屏熱搜榜,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3月23日,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探訪發現,青島考古隊員自春節過后,也馬不停蹄地忙碌在瑯琊臺遺址、城陽區舊村改造勘探現場,不斷觸摸歷史真相。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青島考古發掘也有諸多新發現,取得了斐然成績。通過金口古港考古勘探,夯實了青島曾是“海上絲路”重要節點的論據;位于嶗頂的宗教遺址鐵瓦殿,也隨著考古發掘而展露出更多文化信息。
瑯琊臺遺址:發現東周時期建筑基址
春節剛過,青島的考古隊員就來到瑯琊臺遺址,開始籌備今年的考古發掘工作。這是繼2019年首次對瑯琊臺遺址進行發掘后,連續第三次對這座神秘遺址展開考古發掘工作。進入工地后不久,就傳來了四川三星堆遺址又有重大發現的好消息,讓青島考古隊員倍感興奮,他們在分享考古同行喜悅的同時,更堅定著自己對青島考古的信念。尤其是瑯琊臺遺址考古發掘中發現的文化信息,讓他們在一次次驚喜中破解著歷史真相的密碼。在這些考古隊員看來,每一次發現,都是在和遙遠的古人對話。

考古隊員在瑯琊臺遺址進行發掘。
青島考古隊員駐扎在瑯琊臺遺址附近的臺西頭村,隨著發掘面積不斷擴大,一些歷史重要發現慢慢揭開面紗。在瑯琊臺遺址2020年度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中,考古隊員在瑯琊臺臺頂區域發現一套完整的排水系統,并發現了柱礎、瓦當等建筑構件;在臺西頭村的亭子蘭發現一處東周時期的廊房式建筑基址,出土了板瓦、筒瓦、瓦當和陶豆等相關文物,對推進東周時期瑯琊邑、“八主”祭祀和秦漢時期國家大一統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資料。
記者探訪了解到,這些重大發現對于揭開青島2000多年前的瑯琊歷史真相又更近了一步。今年,青島考古人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瑯琊臺考古發掘。在接下來的發掘中,將通過長期的探索發現求證歷史,揭開瑯琊神秘面紗。

考古隊員在瑯琊臺遺址發掘的瓦當。
金口古港:厘清商貿古道的航路輻射
位于青島市即墨區東部沿海的金口古港有著300多年的歷史,隨著時光流逝,古港的許多文化信息已埋沒于歷史的塵埃之下。作為青島的歷史遺存,金口港是膠東地區乃至山東半島最為繁榮的沿海港口。根據最新的考古發現,埋藏于地下的大量文化信息脈絡越來越清晰,歷史的真相也距離世人越來越近。
3月21日,記者從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了解到,去年青島考古隊員重點對金口港遺址核心區域及其周邊進行了一次大范圍調查勘探,讓青島曾是“海上絲路”重要節點這一論述更具實據。經過一段時期的勘探工作,古港碼頭設施、天后宮、關帝廟、古民居、祠堂、古道路、古橋、古井、古沉船等遺跡,以及明清時期瓷片、石碑、柱礎、油碾盤、油蔞、木斗、石斛、商船模型、商號票券、商會印章、族譜、驛站名冊、精美古建木雕、石雕、磚雕等遺物紛出;金口港遺址核心區的建設規劃格局也清晰浮凸,這里有碼頭區、客棧區、商業店鋪區、民居、“丫”字形道路、天后宮、望海樓等;鳳凰古村、北阡古村等分布在港口周邊的43處清代、民國時期村落,也在考古勘探中“集群”顯現。這些構筑精致、南北建筑風格兼容的古建筑、古村落,也充分印證了金口港南北商貿要沖的重要性。
金口古港考古勘探的重要意義在于厘清了金口港商貿古道的航路輻射,它北至大連、營口,西至天津,西南至連云港的海州,南至瀏河、上海等江浙沿海城市,東至韓國仁川,其中與江浙地區的商貿及文化交流最為廣泛而深入。通過考古發掘,金口港遺跡完全可以與即墨東部沿海區域的古貝丘遺址群、皋虞古城、王吉墓群、雄崖所等文化遺跡形成合力,打造即墨濱海歷史文化長廊,突出青島海洋文旅特色,實現歷史文化遺跡的文旅價值。
鐵瓦殿遺址:嶗頂再現歷史文化信息
位于嶗山巨峰景區山腰處的鐵瓦殿遺址,是青島市民熟悉的景點之一。然而鐵瓦殿遺址的斷柱殘垣所包含的歷史文化信息卻鮮為人知。讓人欣喜的是,去年,青島考古人對這處遺址展開了一次考古勘探,隨著眾多文化信息的再現,這處宗教遺址或將重新“復活”,以全新的姿態進入游客的視野。據介紹,鐵瓦殿原名東華宮,又名玉皇殿,后因鐵瓦蓋頂而得名。據傳鐵瓦殿始建于宋,興盛于明、清,然而清乾隆年間的一場大火,將廟宇燒毀殆盡,僅存殿堂基址、石柱等建筑構件,以及摩崖石刻。對這一處宗教建筑遺跡,考古調查勘探只是第一步,將來還會有更多發現。
青島的考古工作進行得可謂緊鑼密鼓,尤其是近幾年,土山屯漢墓、瑯琊臺、西沙埠大遺址保護等不斷有考古新發現,其中青島市考古研究所編著的《瑯琊墩式封土墓》被山東省考古學會評為“山東省考古學第三十三次優秀成果一等獎”,并被推薦參評山東省第三十四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體現了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狠抓科研工作的成果。
早在10年前,位于城陽區嶗山西麓安樂社區的財貝溝,作為東周時期墓葬群,曾出土眾多件精美青銅器。如今,沉寂多年的文物在考古人的精心修復下,即將在陳列博物館與市民見面。而在2020年,青島考古人對萊西西沙埠遺址進行了考古勘探,采集的遺物中有紀年明確的“大泉五十”和“五銖”銅錢。這次考古中,隊員們還首次發現城址之下還埋藏著一處年代更為久遠的戰國時期遺址。
/ 新聞背景 /
全省首次全域考古勘探
記者探訪了解到,去年的青島考古工作中可圈可點之處眾多,值得一提的是歷史文化遺存保護基礎考古工作。經過長期的勘探考古,《即墨區自然生態資源與歷史遺存調查及保護規劃》編制工作告一段落。這一次考古勘探,完成了即墨全域古遺址、古墓群的考古勘探,并順利通過了考古勘探成果專家評審。
重要的是,這次勘探考古明確了即墨區全域104處古遺址、古墓群、古墩臺遺跡的分布范圍、時代、文化內涵、價值和保存現狀等,彌補了以往文物普查對這些歷史文化遺存認識的不足和偏差,對多處古遺址的勘探取得了突破性認識,為古遺址、古墓群保護規劃的編制和實施提供了科學的考古依據,對當地文化和經濟社會發展具有較深遠的意義。而這次考古勘探歷時長、成果豐富,工作程序規范,資料整理詳實,是山東省內首次開展的區(市)全域古遺址、古墓群考古勘探。(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李彥宏 康曉歡)
責任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