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來了,終于回來了”“漫長的等待啊”“哭了哭了”……這是不久前國內一視頻網站的彈幕內容。粉絲期盼的并非流量偶像劇,也不是熱播動漫,而是一部根正苗紅的黨史題材獻禮劇——《覺醒年代》。

網友“催更” 外媒點贊
行業內外一致好評
近日,這部巨作在央視一套高燃收官。《覺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雜志》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為貫穿,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建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講述了覺醒年代的社會風情和百態人生。通過重現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毛澤東、周恩來、魯迅、胡適、辜鴻銘等歷史人物,讓我們“對話”100年前的“新青年”。

陳獨秀(于和偉飾)

李大釗(張桐飾)
該劇播出期間收視口碑一路飆升,觀眾觀看熱情高漲,連連“催更”,不僅俘獲了諸多年齡層的觀眾,更獲得了行業內外的廣泛關注和專家的一致肯定。《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匯報》等主流媒體相繼發文點贊。3月21日,新加坡《聯合早報》刊登記者特稿,積極評價《覺醒年代》再現了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以及中國共產黨建黨這段風起云涌的歷史,是一部制作精良、好看耐看的歷史大劇。
口碑炸裂 熱血沸騰
《覺醒年代》實力圈粉
“沒有枯燥乏味的說教,沒有簡單粗暴的灌輸,不回避曾經走過的彎路,不掩飾曾經遭遇的困難。”這是不少網友對《覺醒年代》的評價。
有血有肉,人物形象立體豐滿
在《覺醒年代》中,那些我們從課本中了解的歷史人物,不再是“高大全”的形象,不再是“時代精神的單純傳聲筒”,他們有血有肉,有笑有淚,被活靈活現地描繪出來。劇中,陳獨秀與兩個兒子矛盾不斷、李大釗面對妻兒溫情脈脈、辜鴻銘對新文化不屑一顧……這些場景無一不充滿煙火氣。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李政說:“這部劇在創作上的大膽嘗試,一下子拉近了歷史人物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讓人倍感親切。”
劇中,陳獨秀請汪孟鄒吃火鍋的細節被網友津津樂道。二人等不到位子,只好跟一個車夫“拼鍋”,不料被車夫“秀”了一把。
李大釗與妻子趙紉蘭的對手戲也是一大亮點。劇中,趙紉蘭、李大釗在家里盤炕,技術不熟練的李大釗被妻子趙紉蘭一頓嫌棄。有意思的是,劇中李大釗比妻子小六歲,李大釗管劉琳扮演的妻子趙紉蘭叫“姐”,趙紉蘭則喚李大釗小名“憨坨”。
真實再現,全景描繪建黨歷程
雖說該劇充滿生活氣息,但是關鍵的歷史時刻卻一個都不少。從思想啟蒙到革命行動,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倡導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實踐,創建了中國共產黨,使中國革命面貌為之一新。激蕩思想、奮起抗爭,魯迅《狂人日記》的寫作和發表、李大釗與毛澤東公開演講痛斥舊勢力的虛偽……這些畫面在《覺醒年代》中也被展現得淋漓盡致。

周樹人泣淚為《狂人日記》署下筆名魯迅。動圖來源:《覺醒年代》官博
精益求精,真誠致敬革命先驅
《覺醒年代》由張永新執導,張桐、于和偉、侯京健、馬少驊、朱賀日堯領銜主演,張晚意、畢彥君、曹磊、何政軍、劉琳等實力派演員聯袂出演。對于這部獻禮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精品劇目,劇組上下都抱持著一顆敬畏之心,無論劇本、表演,還是服裝、化妝,各環節都力求精益求精。由于年代的特殊性,該劇對于背景細節的把控尤為重要,制片人劉國華介紹,劇中大到當時年代的建筑,小到制服上的金屬紐扣;大到外交部的陳設,小到劇中人物所用的牙刷牙粉,無論是大小還是材質,都力求真實再現。為了拍攝出最佳效果,劇中的北大紅樓建筑甚至按照1:1.2的比例復刻原版。

詩意浪漫,電影感表達儀式足
隨著觀眾審美口味的提升,“電影感”成了好劇的衡量標準之一,《覺醒年代》在影像表達上便力求做到這一點,用大量的隱喻作為鏡頭語言勾勒出時代風骨。劇中青年毛澤東的出場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劇中青年毛澤東出場時采用慢鏡頭,懷抱《新青年》雜志在泥濘街頭奔跑,周圍牽著牲口、面無表情的百姓接連入鏡,坐在車子上的富家公子吃著三明治,蜷縮在路旁等待被賣掉的女孩灰頭土臉、痛哭不止,社會歷史環境不言而喻。網友評論說:“這一段的表現手法真的是相當厲害了。‘遍地哀鴻滿城血,無非一念救蒼生’,毛潤之就是一道光。”
年輕人也愛主旋律
“泛娛樂”中一股清流
值得關注的是,《覺醒年代》吸引了大量年輕觀眾追劇。根據視頻網站的站內數據顯示,《覺醒年代》發布彈幕的人群中,90后、95后占比是全站基準值的1.6倍。也就是說,《覺醒年代》的年輕觀眾數量超過了影視劇中該年齡段人數的平均值。一方面,該劇在主旋律作品中有較強的生活氣息,比較“接地氣”;另一方面,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覺醒年代》把“中國該往何處去”這一近代中國不可回避的問題,轉化為了劇中多個不同個體、不同理念的沖突與抉擇。這樣“以大化小”的方式,拉近了年輕人和歷史的距離,更容易讓觀眾產生心理共鳴。

對于主旋律作品而言,如何走近觀眾是必須面對的話題。其實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對歷史故事、偉人風骨都有著信仰和追求,只是在日常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不易顯現。而《覺醒年代》這種有血有肉、真誠精良的主旋律作品幫助我們點燃了心中的“火花”。正如導演張永新所說:“年輕人并不是對西方舶來品無條件接受的,他們善于尋找和發現我們傳統文化里那種美的東西,那種與時俱進的東西。”
“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從這段激情澎湃的歷史中走出來,我們應該思考的是:現代的年輕人該如何成就自己的生活。從這些人物身上,我們看到的不應僅是過去的歷史,還有人生路上的坐標和向導。
責任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