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厚坐在小凳上,使用刻刀的手指靈巧的上下翻飛,刻刀與木頭發出獨特的碰撞聲,不出20分鐘一塊普通的果木就有了魚的雛形,深淺不一的紋理鑲嵌在木頭里,落筆干脆利落。在即墨古城,這樣的畫面每天都在上演,每當外地游客好奇這塊帶有紋理的木頭作何用途,王承厚便耐心解釋道,自己正在做的是卡花的模具——“榼子”。
“榼子” 又稱“餑餑榼子”,在青島和膠東一帶尤為常見,即墨葛村王姓家族世代相傳的古老手藝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被評為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榼子”品種繁多,花樣各異。用“榼子”做的面食造型美觀,有吉祥的寓意。“榼子”的原料以優質的山楂、蘋果、梨等果樹木為主,木質細膩帶有果香,適合雕刻。王承厚作為“葛村榼子”第三代代表性傳承人,從事“榼子”制作已有45年。
近日,觀海新聞記者走進即墨古城,傾聽王承厚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榼子”的故事,看古老手工藝在現代社會中存在的隱憂與生機。

傳承人難尋
十三歲,王承厚便開始跟著叔叔學習如何制作“榼子”,之后跟著師傅做學徒,在每日勤學苦練下,他的雕刻技藝突飛猛進,經過45年的打磨,王承厚成為“葛村榼子”第三代代表性傳承人。
畫樣、排料、拉荒、雕紋......想要完成一個“榼子”, 需要十幾道工序,用圓鑿、彎產、木質手錘等三四十種工具。根據花紋的復雜程度,簡單的一兩個小時就能刻好,困難的一天也無法完成。

很多人只看到了“榼子”精致的花紋,卻忽略了這需要長時間的訓練才能達到精準的雕刻。制作“榼子”是一項枯燥的工藝,真正體會到其中酸辣的學徒,很難堅持下去。所以手藝的傳承問題一直圍繞著“榼子”。
王承厚告訴記者:“和我一起做學徒的很多同學都選擇了放棄,在雕刻的枯燥和微薄的收入面前。我也曾放棄過。有段時間‘榼子’推銷不出去,我選擇去工廠打工,工友無意中看到了我的手藝,勸說我專心從事‘榼子’事業。這才讓我意識到,在收入外,自己對這份手藝的傳承有更大的價值。”
從此,王承厚在“榼子”制作上沉下心,一做就是多年。“我曾想把這份手藝傳承給兒子,但年輕人有自己的想法,在外闖蕩五年后,兒子才終于決定回家從事‘榼子’事業;我也收過很多徒弟,但大部分都轉行做了其他行業,很多人只圖一時新鮮,做手藝難以長久。” 對于王承厚來說,他深知做“榼子”的苦,更擔心這一手藝無人傳承。

危機與轉機
之所以在傳承上存在困難,除了工藝的枯燥,主要是手工藝的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最早,王承厚拉著“榼子”去市場上售賣,隨著經濟的發展,開始有人上門收購,但“榼子”用很多年都不會壞,復購率較低、原材料緊缺、銷路也受限,收入并不可觀。
同時,機器制造業地發展也給傳統手工業帶來了打擊。這種打擊是致命的,不少手藝人因為機器的代替而逐漸消失。更多機器的出現無疑也讓“榼子”面臨危機。現在市面上,有很多電腦雕刻的“榼子”,但王承厚表示,電腦雕刻的紋理和手工的不一樣。這種差異可能是電腦的程序較為死板,手工雕刻可以更精細,可以根據木料調整紋路的深淺,并選用更好的原材料。
雖然手工制作的“榼子”相比冷冰冰的機器被手藝人注入了更多情感,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為手工藝的附加價值付費。大部分消費者最在意的是“榼子”的價格,電腦雕刻的“榼子”成本更低,可以批量生產,更易售賣。此外,傳統的零售業也受到了電子商務帶來的壓力。“榼子”作為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品,只靠傳統市場售賣遠遠無法讓“榼子”文化走出山東。
好在,互聯網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也給王承厚的“榼子”事業帶來了轉機。現在,王承厚的兒子在摸索電商,探索多途徑售賣。“榼子”的樣式也在不斷創新,嘗試動漫、二次元,更迎合年輕人的喜好。相關政府工作人員也關注到“榼子”文化,幫王承厚介紹原材料的購買渠道,給“榼子”在更多場合亮相的機會。
為了不讓這份手藝失傳,王承厚也做了很多努力。他建議大家在宣傳‘榼子’上加入使用“榼子”做的成品餑餑,更好的展示“榼子”的用途。王承厚坦言道:“做了這么多年,我對‘榼子’已經產生了濃厚的感情。我害怕三五十年以后,‘榼子’的傳承會面臨更嚴峻的挑戰。希望更多人關注到“榼子”文化,關注傳統手藝,歡迎學生和手工藝愛好者前來學習。”(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邱正 文/圖/視頻)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