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建設新時代現代化強市,離不開深沉的文化力量支撐。
“十四五”煙臺將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文化自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質
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膠東紅色文化,建好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建立健全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體系,不斷提升學習成效。深入實施理論惠民工程,用好理論宣講示范基地、理論專欄專刊、“學習強國”平臺,扎實開展百姓宣講、理論宣傳宣講、理論研究闡釋,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大眾化。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開展以勞動創造幸福為主題的宣傳教育,培育優良家教家風。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建立健全文明城市建設長效機制,不斷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質,讓全國文明城市金字招牌永駐煙臺。精心選樹時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煙臺好人等先進典型,樹立鮮明時代價值取向。健全完善志愿服務工作機制,推進制定《煙臺市志愿服務條例》,提升志愿服務規范化常態化制度化水平。拓展提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鞏固壯大農村宣傳思想陣地,持續推進移風易俗。
培育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完善網上線下共同推進文明創建的工作機制,傳播弘揚正能量作品和主旋律聲音,打造精神文明建設的網上陣地。加大網絡空間治理力度,持續打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積極開展網絡文化活動,提升網絡內容建設水平,增強網絡文化原創能力,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影響的網絡文化品牌,全面提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感染力、傳播力和引導力。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營機制,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基本形成,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有效保障、滿意度明顯提升。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建設煙臺市新文化中心等能夠彰顯煙臺特色的標志性文化設施,健全覆蓋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和覆蓋全域的公共旅游設施網絡。持續優化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和社區(行政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管理,建成一批“新時代農民文化樂園”。全力保障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基本文化權益。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加快建設數字博物館、圖書館、網上文化館、網上劇院等數字文化工程,打造省內領先、全國一流的“煙臺文旅云”智慧文旅公共服務平臺。統籌城鄉公共資源配臵,建立公共文化服務城鄉聯動機制,推進城鄉“結對子、種文化”。深化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開展館際合作,推進互聯互通,實現區域文化共建共享。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健全群眾性文化活動機制,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化“五送六進”文化惠民活動,每年舉辦煙臺市民文化節,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向農村延伸,健全群眾文化活動多元供給服務機制,抓好“一村一年一場戲”、農村數字電影放映工程,培養農村文化帶頭人。健全農村題材文藝作品創作機制,增加廣播電視、電影等為農村服務的資源總量,不斷提升農民的文化參與度、獲得感、幸福感。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
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提升文化藝術發展水平。推動優秀藝術劇目走出去,爭取2部以上優秀劇目進入全國巡演。深入實施全民藝術普及工程,依托城市藝術空間,免費開展藝術培訓、舉辦市民美育活動、引進高水平美術、書法、攝影展覽,擦亮“藝術煙臺”品牌;抓牢傳統戲曲振興,推動戲曲進黨校、進校園,舉辦周末、假日戲曲專場演出,擦亮“京劇碼頭”品牌;健全閱讀網格體系,舉辦全民閱讀系列活動,營造“書聲瑯瑯、香飄煙臺”的濃厚氛圍,擦亮“書香煙臺”品牌。
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制定促進非遺產業化發展的意見,完善保護中心+傳承基地+傳承人“三位一體”非遺保護體系,推動非遺項目數字化。促進文化遺產資源融入旅游各環節,依托文化文物資源大力發展紅色旅游、遺產旅游、研學旅游,將公共文化場館、非遺傳承基地等納入旅游線路,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
發展壯大文化產業
實施文化品牌戰略,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加快推進市級主流媒體融合,打造適應新時代發展的新型主流媒體。強化縣級融媒體中心“媒體+政務+服務”功能建設,實現省市縣互聯互融互通。做大做強煙臺文旅集團等國企,打造文化旗艦企業。完善經濟文化政策,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專項資金和投資基金的引領帶動作用,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文化產業。加大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培訓力度,落實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優惠政策,在財稅、土地、金融、工商、社保、人才等方面加強宏觀引導和政策扶持,積極營造促進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濃厚氛圍。
培育文化新業態。以“文化+”為引領,推進“一縣一品”建設,著力鍛造海洋文化、紅色文化、葡萄酒文化、魯菜文化、甲骨文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推進文化與旅游、科技、金融等方面融合發展。
推動煙臺文化走出去。緊緊把握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和中日韓自貿區建設有利機遇,挖掘整合地方特色文化優勢,突出“仙境海岸·鮮美煙臺”主題,積極參加文化產業“博覽會”“貿易展”“孔子家鄉文化展”等國內外重要文化展會,推動煙臺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YMG全媒體記者孫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