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們參觀鄉村記憶館里的織布機。
“這個汽燈是燒什么的?”“這是以前村里的樣子嗎?”3月23日,孩子們的提問縈繞在壽光市化龍鎮信家橋村鄉村記憶館里。為了留住鄉愁,傳承發展鄉村文化,信家橋村建起了鄉村記憶館,通過挖掘整理反映本村農耕文化和鄉村社會發展的老物件、老照片,還原昔日的質樸村風,記述村莊翻天覆地的變化。
展示傳統農具、老家電、村莊歷史等
走進壽光市化龍鎮信家橋村鄉村記憶館,院落里扁擔、風箱、木推車、轆轤、犁耙……一件件傳統農具展現在參觀者面前,屋內的展館里陳列著黑白電視機、織布機、糧票等。鄉村記憶館里,除了百余件具有鄉村記憶的老物件,還展出了村莊由來、姓氏、村莊名人以及紅色革命歷史等多個板塊的內容,全方位地體現了信家橋村的歷史風貌。
信家橋村鄉村記憶館每天都會吸引不少村民前來參觀,周末格外多。信家橋村黨支部書記李宗軍當起了義務講解員,為參觀者講述鄉村的變遷以及先輩們的革命故事和父輩的創業艱辛。
“看到這些就會想起我們以前的生活。那個時候怎么會想到幾十年后,這里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呢。”年近70歲的信家橋村村民信善良告訴記者,鄉村記憶館是全村人的精神家園,自從開放以來,他沒事就會帶著小孫女來參觀,看看昔日自己經歷過的年代、生活過的環境、使用過的農具,回憶起年輕的時光。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老一輩們的艱苦,能夠更加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村民捐贈老物件,歷時半年打造而成
“鄉村記憶館就是信家橋村人心中的鄉愁,代表了信家橋村文化的發展與歷史的變遷。村民們來逛逛,憶苦思甜;游子歸鄉來看看,鄉愁眷眷。”今年51歲的李宗軍說,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老物件”逐漸淡出人們的生產生活,村里越來越現代化,村民大都將這些被“淘汰”的農具、家具扔掉了,他感覺非常可惜。
李宗軍表示,年輕一代對村子的過去認識越來越少,歸屬感和認同感也少了。2020年,在化龍鎮政府的支持下,信家橋村決定建一個鄉村記憶館,挖掘鄉村文化特色、整合歷史文化內涵,征集村里不同時期、反映不同內容的老物件。
當村民知道要建鄉村記憶館時,都積極支持,把家里的煤油燈、碾子、拐尺、墨斗、舊版人民幣等無償捐贈出來,放在館里展覽。他們將村里一處無人居住的老房子進行了改造,展覽陳列老物件,前后用時半年,這座占地260平方米的鄉村記憶館于2020年6月得以建成開放。
化龍鎮黨委書記王秀忠表示,農村文化的根脈需要傳承,記憶需要留續。鄉村記憶館讓鄉愁有了寄托,讓孩子們有了看得見的歷史、摸得著的文化,讓鄉村文明有根可循、有史可鑒,讓新時代文明實踐的種子落地生根。他們將繼續深挖地域文化,結合產業特色,以鄉村記憶館為載體,通過鄉村文化課堂,讓下一代銘記歷史,傳承精神。(濰報全媒體記者 隋煒鳳 通訊員 劉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