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當太陽還沒照進窗棱,蓮山腳下的農婦,便腳踩板凳摸索著上了墻頭。她將一縷縷嫣紅的小葉從枝頭掐下,愛憐地放進竹編的小笸籮。
而此時,波光閃耀的黃海之濱,剛剛靠岸的漁民,將大筐大筐的黃鯽子魚運至岸上。他團團轉的影子和跳躍的陽光,把七八點的漁港襯托得春意盎然。
再有兩小時,這來自日照五蓮山的地之鮮,和來自大海的海之鮮,將在某一刻邂逅,交融,訴說久別的情愫。
為了這場“鮮味”的重逢,它們足足等了12個月。
不時不食。在什么樣的季節(jié),感受什么樣的食材帶來的營養(yǎng)和體驗,這從春秋時代便已有之。
在日照,一盤香椿拌黃鯽子魚,便在初春的餐桌上,演繹著“不時不食”的生活智慧。
雨前椿芽嫩如絲
“椿”寓意長壽,象征著幸福美好。香椿,因葉有特殊香味而得名,又叫香椿芽、香椿頭等,每年農歷三月正是采食椿芽之時。香椿葉厚芽嫩,綠葉紅邊,芳香十里。人們采之烹之,調劑成不同的美食。
“門前一棵椿,青菜不擔心。”一句諺語,道出人們對春天不同的理解。
古時人們生活拮據,食物匱乏,特別是開春時節(jié),青黃不接的日子是最難熬的,門口的薺菜、香椿等野菜,或許是人們填飽肚子不可多得的選擇。所以,每當家門口的香椿開始發(fā)芽了,農人們能飽肚子的日子眼看著就有盼頭了。
據記載,從漢代起中國人就有吃香椿的風俗。那時候香椿是作為一種高級食材出現在皇宮貴族的春天的餐桌上,而如今,只要喜歡,隨便在墻頭下、溝邊上、堤壩頭都能種植香椿樹,香椿已經成為老百姓餐桌上的大眾菜品。
很多日照人會覺得春天特別短,香椿芽的食用周期更短。所謂“雨前椿芽嫩如絲,雨后椿芽生木質”。“雨”是谷雨,谷雨后,椿芽就成椿葉了,口感和味道都大打折扣,基本就不能吃了。
大詩人元好問喜食香椿,“溪童相對采椿芽,指似陽坡說種瓜”形象地描繪了兒童們在山中溪水邊采香椿芽的情景。雖然香椿的味道于很多孩童來說并不是上品,但感受到大人對香椿的重視之后,很多孩子會很興奮地來搶著做香椿的采摘工作。
香椿不是主菜,一年只吃幾天,不屬于“大路貨”,因此,農人們一般都在溝邊、墻角等不重要的地方栽種。而且香椿長得很快,不出兩三年,一個大人站在地上就夠不著了。采摘香椿可不是件容易的活,猶記得孩童時代,我常常主動請纓爬樹采摘椿芽。香椿樹枝椏較多,爬樹對于一般的孩子算是個娛樂活動。也有的家長擔心安全,便在長長的竹竿頭綁一把鋒利彎刀,站在樹下鉤椿芽。
采摘香椿要在太陽微微升起之后,一是減少露水,二是此時是一天中最嫩的時候。比如房前屋后的香椿樹,有些農婦便大著膽子上墻頭來采摘。這樣的事,我在三十多年前也沒少干,遙想那時,我還是懵懂無知的少年。
食用香椿的季節(jié)太短了——早上沒有采摘的嫩芽,到了晚上就老了。一年總共也就有一周的時間,再想吃,等明年吧。
椿芽冒,黃鯽到
“椿”風又吹的季節(jié),正是黃鯽子魚捕撈的好時節(jié)。
千百年來,日照的人們向海而生,與海結緣,習慣了潮起潮落,也接受來自大海的一切饋贈。每年的農歷三四月間,漁網一張,銀光閃閃的黃鯽子就輕易到手了,海岸邊、海鮮市場里、商超里,這個季節(jié)最熱的海鮮,非黃鯽子莫屬。
在沿海幾百種海鮮中,黃鯽子魚是一種最不起眼的小海鮮。有人叫它“黃剪子”,有人稱它“黃尖子”。這種魚平時生活在十幾米深的海域,據說每年春初它們會洄游到三四米深的淺海區(qū),這是捕撈的最佳時節(jié)。它大不過一扎長,身體瘦長,滿身批銀甲,魚鰭金黃。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糖類、無機鹽等營養(yǎng)物質,營養(yǎng)價值很高。
能夠輕易吃到的都不叫美食,說的可能就是黃鯽子魚。它唯一的缺點就是刺太多,刺太硬。沒有一門好的技藝,是吃不到黃鯽子魚真正的美味的。
黃鯽子清洗后,去內臟,裹面粉。鐵鍋下油,七分熱后,下黃鯽子魚,兩面炸至金黃時,證明出鍋時間即到。笊籬下鍋,一次性將黃鯽子撈出。也可以直接下鍋煎,慢火雙面煎至金黃即可。
一盤剛出鍋的炸魚,打眼看去,金黃的黃鯽子上還滋滋泛著油花,鮮香氣息沁人肺腑。彼時在農村老家,誰家要是炸一鍋黃鯽子魚,是瞞不住左鄰右舍的饞蟲的。
黃鯽子魚本身富含魚油,煎或炸時魚油與花生油相互交融,使得海鮮的鮮香更加強烈濃郁。經過大火熱油的強烈煎炸,魚刺頓時變得酥脆,肉質干脆,有嚼勁。
雖然經過了油炸,但是吃的時候不得法,還是難免會傷到喉嚨。因此,家鄉(xiāng)人巧妙地融了煎餅的元素——煎餅卷黃鯽子魚。
一手捏住魚頭,從魚肚將魚分開兩片,剔掉中間大刺,去掉魚頭,加一根芽蔥,充分享受脆爽鮮香。吃這個魚講究吃相,不能說話,因為一不小心會被卡到。當然,孩子們基本是無福消受這頓美餐。
地鮮+海鮮,山與海的奇妙碰撞
黃鯽子魚的“鮮”,完全不同于其他海鮮的鮮。據土生土長的沿海漁民說,講鮮,還是黃鯽子。這種鮮,別具一格,回味悠長。
海邊生活的人對海鮮的烹飪大多沒有講究,但是對搭配卻有一套,注重營養(yǎng)全面,兼顧色香味。香椿拌黃鯽子魚就是這一種。
香椿洗凈后下開水汆1分鐘,紫紅油亮的椿葉立馬轉為青綠色,上板切成碎末,加拆好的黃鯽子魚同拌,一道清香馥郁的美食便應運而生。
經高溫收汁后的魚肉勁道干脆,香椿則清脆鮮香,兩種來自初春的食材,在老陳醋的交融下,相互碰撞出了超乎自我的鮮。
最鄉(xiāng)野的吃法是用煎餅卷著吃,一不怕刺多,二更有嚼勁了。那股子香鮮脆爽,直抵味蕾的享受,既有大海的包容,又有山野的悠長,一口便知山海。
同大多數海鮮一樣,野生海鮮最講究的就是一個“鮮”字。黃鯽子魚雖然價格低廉到跟應季的平常青菜一般,但海邊的食客們還是對它的新鮮程度非常挑剔。這也忙壞了魚販們,進貨、銷貨、吆喝叫賣,從出海到端上餐桌,不過幾個小時的時間。
不時不食。日照的人們這對待食材的態(tài)度和惜時如金的重視,也如同我們對待春光,對待人生一般。
“三春花事好,為學須及早。”在春天的日照,不負美食,不負光陰。(日照報業(yè)全媒體記者 孫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