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汽通用東岳基地,一輛“新鮮出爐”的汽車緩緩駛下生產線。
▲中國長城(山東)自主創新基地生產線使用的智能機器人。
▲煙臺“自貿創谷”招商服務中心,記者們正在觀看宣傳片。
▲山東省第三屆“省長杯”工業設計大賽金獎作品“電動多旋翼直升機”。
▲采訪團成員走進榮昌生物醫藥園。
▲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大廳。本文圖片 記者 殷夢 攝
結束了兩天的休整,8月24日下午,“潮起膠東”大型融媒體采訪團再次啟程,來到本次采訪活動的第三站——“仙境煙臺”。
煙臺地處山東半島東北部,東連威海,西接濰坊、青島,是膠東經濟圈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同時也是“一帶一路”國家戰略重點建設港口城市。
來自膠東經濟圈媒體聯盟五市日報社的記者,先后深入上汽通用東岳基地、“自貿創谷”招商服務中心、榮昌生物醫藥園、藍色智谷、中國長城(山東)自主創新基地、煙臺國際設計小鎮、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等地,通過文字、圖片、短視頻等形式,記錄下這顆“黃海明珠”散發出的耀眼光芒。
科技賦能
東岳速度馬力十足
夏末未離,涼風習習。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賜予了8月末的煙臺幾分清爽愜意。伴隨著機器的陣陣轟鳴聲,采訪團一行首先來到上汽通用東岳基地,走進汽車全自動智能化生產線,探秘別克昂科威S艾維亞等“網紅”汽車的生產全流程。
猶如“鋼鐵森林”般的車間里一派繁忙的景象:機器人手臂熟練地在生產線上上下揮舞,工人們聚精會神地調試著設備,一臺臺制造完成的汽車緩緩駛下生產線……“50秒生產一輛車,年產量30萬輛,自2003年以來,東岳基地累計生產整車近550萬輛,動力總成1565萬臺。”在聽完工作人員的介紹后,記者們紛紛對“煙臺速度”豎起了大拇指。
據悉,作為上汽通用汽車重要的整車及動力總成制造基地,上汽通用東岳基地整體延伸了上汽通用汽車世界一流的生產、管理和質量體系,與上汽通用汽車實行資源共享、一體化管理,并在今年榮膺國際權威評測機構頒發的“工廠質量最高獎白金獎”。
經過17年高質量發展,上汽通用東岳基地實現產值5700多億元,稅收貢獻近440億元,在拉動當地產業配套、提供就業、提高制造業水平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強勁帶動了煙臺78家、山東省108家一級配套企業共同發展,以卓越制造、智能制造為引領,不斷推動煙臺千億級汽車產業集群邁向高端、走向未來。
招商引智
自貿服務亮點十足
隨后,采訪團抵達“自貿創谷”招商服務中心,做客人才客商城市會客廳,尋找山東自貿試驗區煙臺片區“雙招雙引”走在前列的“密碼”。
走進“自貿創谷”招商服務中心展廳,一塊塊碩大的屏幕將山東自貿試驗區煙臺片區的規劃藍圖、區位優勢、創新成果等內容全景呈現,成為了招商推介、國際交流的新窗口。展廳以“蓄勢今朝引浪潮”為主題,“改革、開放、創新”的主線貫穿始終,主要分為“開放新煙臺”“蓄勢待潮涌”“海天現藍圖”“揚帆匯革新”“未來新景象”等五大展廳。展廳里運用了數字多媒體影像、人工智能互動顯示屏、倒U型沉浸式體驗空間等先進的視覺傳達技術,以自貿區的視角來發現和捕捉煙臺的美。
在工作人員的介紹下,記者們了解到,“自貿創谷”現有80多名省級以上高端人才、130多個海歸博士團隊、3個國家級科研平臺,進駐中韓科創孵化基地、騰訊新工科研究院、上海交大創新中心等10余家高端科創平臺,在孵企業260多家,創投基金180余支。這些亮眼成績的取得,離不開煙臺對人才支撐與營商環境的高度重視。
據悉,今年3月,煙臺業達國際人才集團推出的“人才業達”云服務系統,可實現人才“足不出戶”即可享受11個部門、89項服務。同時,為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煙臺片區全國首創工程建設項目“四書合一、三一審批”模式,讓企業報告編制時間壓縮2/3、費用減少近60%,也為煙臺片區高質量發展安上了“加速器”。
乘勢而起
榮昌生物底氣十足
離開了科技感爆棚的“自貿創谷”招商服務中心展廳,記者們還在意猶未盡地暢談著對“自貿創谷”未來發展的憧憬。采訪車緩緩駛入榮昌生物醫藥園,在這里,采訪團將走進生物醫藥創新公司基地,聚焦煙臺新舊動能轉換的新引擎。
提起榮昌,大家的印象還停留在肛泰“貼肚臍,治痔瘡”這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語。在參觀完煙臺國際生物醫藥谷展示中心后,記者們不約而同地改變了對這家老牌制藥公司的認知。
盡管肛泰已經成為了家喻戶曉的良藥,榮昌卻毅然開始探索生物制藥領域。在對榮昌生物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兼首席科學官房建民的采訪中,記者們了解到,原先榮昌主打的中成藥雖然在國內暢銷,但卻難以叩開國際市場的大門。而產品需要轉型,就必須在生物新藥上下功夫。“榮昌生物在產品國際化、研發國際化、人才國際化上三驅并駕,以科學研究為制勝法寶,在充分利用國內資源的基礎上,重點推進生物制藥領域的創新。”房建民告訴記者,通過加大研發投入、整合資源、重視人才培養與引進,把自主創新確定為公司發展靈魂,榮昌生物在針對自身免疫、腫瘤、眼科等重大疾病領域創制出一批具有重大臨床價值的生物醫藥,其研發的愛地希(RC48)作為治療轉移性復發尿路上皮癌的研究結果,成為我國第一個進入臨床研究的抗體偶聯藥物(ADC)。
榮昌生物在生物制藥領域內廣闊發展前景,也讓中國制藥在世界上有了更多的話語權。
雙創發力
藍色智谷活力十足
雨后的煙臺,艷陽高照。穿過高樓林立的街道,8月25日上午,采訪團一行抵達位于煙臺高新區的藍色智谷。今年6月1日,李克強總理就是在這里,與小微企業主開了個“站談會”。
“藍色智谷,你們不光是智谷,你們也是創造的高地!”李克強總理這樣說道。這座山東省在建體量最大的互聯網+主題綜合體,是煙臺市擁有最多創業公司的高新園區之一,整個園區自2015年投入運營以來,累計引進孵化科技型企業1000余家,培育高新技術企業48家,2019年實現營業收入7.2億元,稅收3000多萬元。
已入駐藍色智谷7年的山東創典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圖像、視頻分析、模式識別,計算機視覺與智能學習的技術研發與應用的高科技企業。公司總經理劉初陽告訴記者,企業能發展到今天,離不開煙臺藍色智谷的培育和支持。目前,該公司重點圍繞醫藥大健康領域研發智能視覺檢測產品和相關解決方案,在底層算法引擎、整機設計、通信控制等環節都實現了100%完全自主的設計,產品已廣泛應用于國內十多個省,出口韓國、俄羅斯等國家。未來三年,預計達到年銷售額上億元的規模。
這座“造夢工廠”,同樣吸引到了旅游小程序生態服務商排名第一的微程之家,專注于跨境電商生態系統構建的銳登網絡,自主研發了國內唯一的數字孿生技術開發平臺的經世智能等科技型小微企業。而前不久揭牌成立的“山東蘋果·果業產業技術研究院”,卻是另一種獨特的存在。
作為全國首家蘋果類專業“四不像”新型研發機構、全省唯一的農業類創新創業共同體,蘋果產研院的橫空出世,改變了傳統的種植、生產、經銷模式,為推動煙臺蘋果走出國門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據了解,蘋果產研院將通過“政產學研金服用”七個方面的融合創新,在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新模式等方面加大研發力度,打造全省乃至全國的蘋果·果業自主創新基地、高層次人才培養聚集基地、科技成果轉化基地、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基地、國內外蘋果·果業科技交流基地。
國家戰略
煙臺“智”造信心十足
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信息技術產業作為各個國家的國力競爭的核心能力,成為影響國家安全的重要因素。隨著中美貿易戰的愈演愈烈,發達國家對我國科技企業的封鎖和制裁,使得國產網信產品的自主研發生產必須背水一戰。
落戶在煙臺高新區的中國長城(山東)自主創新基地,于今年3月16日開工建設,計劃總投資約20億元人民幣。疫情期間,中國長城與煙臺市委、市政府通過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生產復工、項目建設“兩手抓、兩不誤”,僅用4個月的時間,省內首條計算機國產化整機智能制造生產線正式投產、首臺網信產品正式下線,實現了長城電腦煙臺“智”造的目標。
在流水線上,工作人員熟練地對電腦主機進行組裝,短短數十秒,一臺完整的電腦主機便呈現在記者們的眼前。而主機的“大腦”,正是我國自主研發的飛騰CPU+麒麟操作系統。據了解,以“飛騰CPU+麒麟操作系統”為基礎,打造涵蓋“研發-智能制造-場景適配-生態培育”的全產業鏈結構,是中國長城(山東)自主創新基地未來一段時間發展的目標。“在這里我看到了長城創新基地對于技術創新的執著和堅持,深受感動和鼓舞。科技強,中國強,我相信,以后國產的電子設備會越來越好,達到超一流水平,讓我們更驕傲更自豪。”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視頻音像中心記者黃光麗興奮地說道。
中國長城把山東自主創新基地放在煙臺,看中的是煙臺優越的發展環境和巨大的投資潛力,在煙臺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國長城對國產化網信產業快速崛起充滿了信心。
融合創新
煙臺設計魅力十足
隨著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速興起,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蓬勃發展,工業設計成為國家創新發展戰略和全球引領性的創新產業。在煙臺,采訪團一行走進山東省首個設計小鎮——煙臺國際設計小鎮,近距離感受工業設計的無窮魅力。
走進設計小鎮的展廳,一架電動多旋翼直升機正在進行安裝調試,記者們迫不及待地走向前,在駕駛倉前躍躍欲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大家眼前的這架電動多旋翼直升機可是名副其實的“大明星”。在今年舉辦的山東省第三屆“省長杯”工業設計大賽中,這件作品榮獲金獎,成為山東省內工業設計領域的“佼佼者”。
而煙臺艾睿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設計制造的“百萬像素級廣域大通量紅外體溫熱像篩查儀”,同樣也引起了記者們的注意。作為非制冷紅外芯片領軍者,疫情發生以來,艾睿光電積極響應,針對不同場景推出體溫快速篩查產品,為國內外疫情防控提供了熱成像整體解決方案,讓煙臺設計走出山東,走向世界。
近年來,煙臺著力構建門類齊全、配套完善、優勢突出的現代工業體系,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積極搭建富有競爭力的設計平臺和產業載體。依托中德工業設計中心和山東省工業設計研究院,煙臺國際設計小鎮連接全球最優秀的設計資源,技術、人才、創新要素源源不斷匯集,打造成為整個山東乃至全國的設計高地,引領支撐煙臺產業轉型升級,工業設計產業正日益發展成為煙臺的城市新名片。
經略海洋
蔚藍中集動力十足
“設定一個很高的目標,哪怕像夢一樣,我也不說不能。”走進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大廳,一幅巨大的標語映入眼簾。在采訪前,記者們對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不甚了解。但當聽到工作人員提起藍鯨1號、藍鯨2號、挪威北海作業“仙境煙臺”號這些耳熟能詳的“大國重器”,大家瞬間肅然起敬。
據研發人員介紹,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成立于2009年8月28日,擁有先進的三維設計平臺、完善的數據仿真技術,在穩性分析、水動力分析、系泊分析、結構強度與疲勞分析、振動與噪音預報等基礎分析計算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在2005年之前,深水平臺的設計建造被西方壟斷,國內的設計建造處于空白。而在2020年的今天,中國在該領域已達到完全自主化,可以說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推動了中國海洋工程行業的飛躍式發展。2017年5月,榮獲“第五屆中國工業大獎”的“藍鯨1號”在南海首次實現可燃冰試采,產氣總量超過30萬立方米,產氣時長、產氣總量,雙雙打破世界紀錄,向全世界展示了“大國重器”的實力。
海洋強國,裝備先行。作為中國海工行業的“領頭羊”,持續創新的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響應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新舊動能轉換號召,深耕科研藍海,主動求新變革,加速轉型升級,向油氣細分領域、深遠海漁業領域延伸,為建造一流海工裝備貢獻煙臺力量。
在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的今天,煙臺市主動融入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浪潮中,通過加快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大“雙招雙引”力度、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等有力舉措,向煙臺人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濰坊日報記者 付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