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3月27日訊 當今社會正在從學校教育時代進入“全域教育時代”,家庭教育在促進個體發展、支持學校教育、推進社會文明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成為全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今天上午,2021年青島市“家長大課堂”第一講在青島六十七中學開講,青島理工大學心理學副教授劉啟輝作了題為《優秀父母的五項修煉》輔導講座。同時通過青島市教育局官網、官微推送活動情況,觀海新聞客戶端、藍睛新聞客戶端同步進行視頻直播。

講座中,劉啟輝副教授從“成熟、獨立、責任”三大養育子女的目標出發,把有效養育子女的方式比喻成蓋房子,指導家長用優秀父母的五項修煉支撐起安全穩固的家庭環境,實現有效教育。
修煉1:愛,要無條件的接納,不要讓愛承擔太多成績、成功等附加條件,用充足溫暖的情感保障子女內心的安全感。同時避免走入溺愛和直升機式教養的極端。
修煉2:欣賞,想使孩子發展的更好,就應該給他傳遞積極的期望,利用“期許效應”,及時、準確、具體地表達鼓勵和欣賞,鞏固孩子的好行為和好習慣,避免批評、貶低、否定等消極話語讓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
修煉3:溫暖,父母要給予孩子情緒、情感的滿足,不僅僅是物質上的給予,安全感才是孩子主動探索外在世界的基石。物質生活有求必應的當代家庭卻在學習這件事上要求嚴格,這樣的鐘擺式的教育會讓孩子無所適從。只有融洽的父母關系、穩定的母親情緒、持續一致的標準要求,才能補給孩子充足的心理營養,筑牢家庭教育的定海神針。而過多的打罵、苛責、批評會讓孩子識別到危機,本能地選擇戰或逃,逐漸關閉心智大門。
修煉4:陪伴,親子關系是“養”出來的,而非“生”出來的,孩子從小和父母形成的依戀情感是未來父母教育孩子的前提。倘若父母沒有和子女建立安全的親子依戀關系,而過于嚴苛要求的家庭氛圍容易讓孩子感到窒息,從而走向極端。父母的陪伴不應是“物理的存在”,而要用高質量的陪伴,避免頻繁更換子女的教養環境,當錯過孩子最需要陪伴的人生前段,留下的只能是目送孩子遠去。
修煉5:規則,父母類型根據教育要求和情感反應的高低,可以劃分為4種類型:權威型、專制型、忽視型、溺愛型。其中權威型父母是最為理想的類型,對待子女教育高要求,回應子女情感高反應,做到嚴中有愛,愛中有規。專制型父母,高要求低回應,即使能培養出成績優異的孩子,也容易產生情感空洞,出現“空心病”等不良心理現象。規則意識的建立,是從即刻滿足,到延遲滿足,到自律,再到堅持。溺愛和不確定是規則建立的天坑,要溫柔地堅持,穩定地遵守,不按自己的喜惡賞賜孩子,和孩子一起按規出牌。

講座結束,劉教授還與家長們進行了現場互動,就手機管理等家長們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性問題進行了解答,引起家長們的普遍共鳴。
市教育局家庭教育處處長翟林林介紹,2019年,青島市教育局經市編辦審批,在全國教育系統率先設立獨立的行政性質的家庭教育處,專門負責全市中小學家庭教育工作,在市教科院設立了家庭教育研究中心,負責家庭教育課程研發、教學研究、科研等工作,各區市相應配備工作人員,為青島市家庭教育事業的發展健全了管理機制。
青島出臺了多項政策引領家庭教育發展,用多個平臺普及家庭教育指導,多維服務陣地推動家校共育進程。
市教育局建立市、區市、學校、年級、班級“家長大課堂”機制,采取現場+直播方式實施。精選主題及專家,有計劃、科學實施家庭教育指導,提高家長科學教子能力。市級“家長大課堂”每季度組織一講。2020年因為疫情防控的要求,分別組織了7次線上、1次線下“家長大課堂”。兩年12次的“家長大課堂”,視頻點擊量達到590.7萬人次,受到全市家長的歡迎。(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趙黎)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