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3月30日3版

青島區(市)委書記訪談
讓沉寂的老城區沸騰起來
——訪市北區委書記張新竹
市北老城在涅槃。只有沐浴在時代的晨曦之中,歲月陳釀的老城才會煥發出新的神采。更新、進化、迭代,是一條必由之路。
3月18日,山東港口大廈舉行竣工暨喬遷儀式,青島國際郵輪港區首個重點項目建成,投入RCEP青島經貿合作先行創新試驗基地的石子,有了回響。而毗鄰山東港口大廈,青島港1號、6號碼頭拆除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總投資約68億元的8個項目及郵輪港區先開區市政配套一期工程也將陸續進入施工階段。歷史文化街區活化風生水起……

市北區委書記張新竹將這些變化形象地比作“冒泡”,可以預見,眾多“水泡”勢必會醞釀浪花,以至于掀起波濤,沉寂的老城將會“沸騰”。
在位于16樓的市北區委小會議室的墻上,懸掛著兩張地圖。一張是青島市地圖,另一張是市北行政區劃圖。這兩張地圖,讓這個緊湊的房間,有了豁然開朗的遼闊與張力。
在兩個多小時的訪談中,“問題”“解決方案”“迭代”成為高頻詞。興之所至,張新竹站起來在地圖上勾畫。一個老城尋求突圍和蝶變的故事,通過不斷復盤、推演而呈現得淋漓盡致。“未來,市北要坐東向西、向海而興、擁灣發展,打造港產城一體化空間新格局,與上合示范區、中國(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三點成面、引爆灣區。”
“成長蛻變期”,這是張新竹對“十四五”期間市北發展的判定;“港產城一體化”,則是“十四五”期間市北發展的主要目標。
“港產城一體化”,其指向的是“生產生活生態”——市北將以大港為龍頭,發力新航運、新貿易、新金融、新一代信息技術、優勢特色產業,加快創新中心核心區建設,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將高標準實施城市更新、加強文化強區建設,大劇院、文體中心等現代化城區的新地標將在老城崛起,一個產業業態集中、人居環境舒適、城市品位提升的現代化新城區呼之欲出。

“面對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風口,市北必須要做好港產城一體化這篇文章”
一年半以來,圍繞“老城區高質量發展”這一時代命題,市北從未停下探索的腳步。
從“1412”發展戰略到新航運、新貿易、新金融的“三新”產業,從“5大產業賽場、17條產業賽道”到“1+6+N”產業布局,在一輪輪的探索中,市北區城市更新的路徑愈發明晰。
“如果說之前市北在推進老城區高質量發展時進行的是自我探索、自我實踐,那么建設RCEP創新試驗基地,則是市北從國家層面爭取的戰略賦能,標志著市北對外開放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張新竹暢談了“十四五”市北的發展圖景——圍繞國際航運貿易金融創新中心核心區這一歷史方位,全力推進RCEP試驗基地建設,促進港產城一體化發展,加快實現老城復興。
坐東向西、擁灣發展——不難發現,新的“語境”之下,市北的發展邏輯在調校和深化——以市北全域為腹地,沿灣“北拓”,向海而興,打造陸海空聯動、港產城融合的立體化空間格局。“目前,市北正邀請專家團隊,借鑒廣東、上海等港口城市發展戰略,對市北城市空間發展布局給出詳盡的規劃方案。”張新竹透露。
城市空間重構,實質是發展思維的轉變。對于老城的發展,市北有著更大的雄心——RCEP試驗基地將與上合示范區、中國(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三點成面、錯位發展,優勢互補、引爆灣區,在“十四五”時期塑成國際合作新平臺、對外開放新高地、創新發展新樣板。
這樣宏闊的底氣來自哪里?張新竹對市北“港產城”的優渥資源稟賦了然于胸——市北有大港,青島過去百年從這里發端,未來百年從這里崛起;有18公里的海岸線、河岸線,生態岸線資源豐富;有郵輪港區這一主城區稀缺的土地資源、老城區改造釋放的40多萬平方米土地資源、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的商務樓宇資源、“六個千畝”產業集聚區等產業發展的空間載體;有廣闊的腹地,市北的每條街道、每個園區、每棟樓宇都是“腹地”支撐,有場景、有流量,易聚合科技創新人才,這就是市北的核心競爭力。

樂海坊效果圖。
采訪中,張新竹多次闡述了他的“支點思維”——RCEP試驗基地相當于給了市北在新發展階段、新發展格局下撬動老城區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點,有了這一支點,市北發展生態重塑、全域擴大開放、集成創新、深化改革便會事半功倍。
由此,“十四五”開局之年,全力推進RCEP試驗基地建設便成為市北全區工作的重中之重。據介紹,今年,市北區將制定產業生態全景導圖,組建產業發展引導基金,舉辦RCEP高峰論壇,出臺集成化、個性化政策,積極構建內外雙循環樞紐平臺;加快推進“五中心一所一平臺”建設,深入研究RCEP中170余條鼓勵性協議條款,結合青島特色優勢和重點產業方向,探索投資貿易便利化的創新性措施,打造貿易政策洼地,搶占發展先機。
“我們一定要懷著敬畏之心發展老城,繼續打好轉方式調結構攻堅戰,穩中求進”
老城高質量發展,核心是產業的迭代與升級。
去年以來,市北以大港為新舊動能轉換的新引擎,圍繞航運做貿易,圍繞貿易繁榮金融——在新航運、新金融、新貿易“三新”產業的基礎上,又聚焦高成長性產業,厘清新航運、新貿易、新金融、新一代信息技術、優勢特色產業等5大重點產業方向,規劃出船舶管理、跨境貿易、供應鏈金融、工業互聯網、醫養健康等17條產業發展賽道,推動存量迭代升級、增量加速崛起。

如今,市北布局的“1+6+N”產業載體已經“長出”項目——山東港口大廈竣工,青島國際郵輪港區首個重點項目建成投入使用;建筑面積55萬平方米、總投資68億元的樂海坊青港商務中心、中鐵晉魯豫總部等項目開工。“六個千畝”產業集聚區建設提速增效,國際大健康產業集聚區首開啟動項目百洋國際健康城市客廳主體封頂,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先導項目青島人工智能國際客廳啟用、青島工業互聯網會展中心建成……
“當下,老城更新的賽道已經明晰,我們要做的就是穩中求進,繼續打好轉方式調結構攻堅戰。”張新竹坦言,不能頭腦發熱,盲目追求“漂亮的數字”。“面對老城更新,我們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要懷著敬畏之心發展老城。”
在市北城市更新的地圖上,西部歷史城區無疑是核心區域,面積14平方公里,占據青島市歷史城區保護規劃面積的半壁江山。“要把歷史城區看作躺著的寫字樓,以新產業賦能老城復興。”張新竹道出了市北歷史城區復興的內在邏輯。

館陶路。
為了引入重點產業項目,市北瞄準新航運、新貿易、新金融等多個產業方向,規劃四方路街區南片打造RCEP工業設計街區,北片打造RCEP青年文化街區;館陶路街區打造RCEP金融街區;上海路—武定路街區庭院別墅打造RCEP國際商務街區;三江路街區打造RCEP文創展示街區;黃臺路—無棣路街區打造RCEP特色教育及產業拓展街區。目前,青島工業設計創新中心、春光里產投生態綜合體、洪泰山海會、新金融產業園等“點穴”項目已經運營,蕩起漣漪。
對于歷史城區的發展,張新竹說:“歷史城區與郵輪港區僅一街之隔,我們將其定義為RCEP產業先行承載區,導入航運、金融、貿易、科技、文創等‘四新’產業,待郵輪港區產業載體搭建起來之后,這些外溢的產業便可流轉至郵輪港區,歷史城區則可逐漸轉型為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

四方路。
據了解,今年,市北還將更大力度推進歷史城區保護更新,實施四方路、館陶路和上海路—武定路3個核心街區建筑修繕和基礎設施配套提升,啟動10萬平方米建筑保護修繕工作,推動老城整體保護與有機更新,打造老城煥新的新樣板。
“城市更新更重要的是人的更新,要轉變思路,破解‘本領恐慌’;要調動干部的積極性,以組織力提升執行力”
爬坡過坎是老城更新的必經階段。“在很多人看來,市北人口密度大、老舊小區多、民生負擔重,但這也同時意味著市北老城更新的成本低、發展潛力大啊。”在張新竹看來,老城更新的“包袱”也是一種“財富”。在訪談中,他也一再強調善于用市場的邏輯、資本的力量、平臺的優勢解決城市發展問題。
市北年度項目清單已經出爐——重點項目162 個,計劃總投資1656億元。其中,重點支撐項目122個,計劃總投資1223.3億元。如何讓這些項目高質量、高效率落地?以問題為導向,市北精準施策——
堅持“工作項目化、項目目標化、目標節點化、節點責任化”,每個項目明確責任領導、責任部門、責任人和時間節點,形成閉環的責任體系和責任鏈條;對項目建設中的瓶頸和障礙,分門別類梳理共性問題、個性問題,由區領導調度拿出解決方案。
堅持“政府+平臺公司”的運行機制,針對RCEP試驗基地、郵輪港區、“六個千畝”產業集聚區等重點項目,逐個明確一個推進專班、一個平臺公司。專班負責搭建平臺、靠前服務;平臺公司負責整合資源、激發活力、提高效率;政府負責解決問題、完善政策,將市場力量和政府力量疊加,推動項目落地提速提質提效。
堅持開放場景、共享資源,優化服務生態、賦能項目發展。進一步做深做實賦能平臺,完善人才全生命周期服務,打造市北人才賦能平臺2.0版;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堅定不移打造中國北方營商環境最優城區。
“重大項目落地見效,關鍵在人。老城更新已經有了成型的打法,接下來我們要干的事就是解決誰去打的問題。”在張新竹看來,城市更新更重要的是人的更新。
有的因經驗老化“不會干”,有的因專業欠缺“干著急”,有的對新事物“跟不上”……RCEP試驗基地、港產城一體化背景下,越來越重、越來越新的工作任務讓不少市北干部覺得“本領恐慌”。為了破解這一難題,市北給每一個干部畫像、每一個機關單位畫像,對561名機關干部進行職位調動,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為了進一步調動干部的積極性,在“項目落地年”的基礎上,市北又組織開展“作風建設年”活動,組建工作推進專班,通過加強組織力、提升執行力,切實解決項目推進中“上熱中溫下涼”的問題;系統開展關鍵少數示范、責任落實同向、干部素質提升等15項行動,壓實區級領導到各部門、各單位的責任鏈條,堅決破除項目落地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張新竹形象地將市北發展路徑比作“城市發展說明書”,將對機關干部的工作作風要求比作“工作說明書”。“兜里裝著‘城市發展說明書’和‘工作說明書’,學以致用,就會突破制約城市發展的枷鎖。”張新竹說。
老城更新沒有捷徑。如今,在市北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咕嘟的冒泡聲是成長的“拔節”,是蔚然成林的前奏,我們期待“有機更新”帶來的城市“逆生長”。(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 杰 余瑞新)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