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煙臺市政府新聞辦召開“展望‘十四五’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三場,重點發布煙臺市“十四五”時期海洋經濟大市建設重點任務和舉措。
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局長李傳強表示,“十四五”時期,煙臺將積極拓展海洋經濟發展空間,加強海洋資源開發與保護,提升海洋產業結構層次。到2025年,力爭全市海洋生產總值達到2500億元,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5%,建成國內一流的海洋經濟大市。
【高點定位】
力爭全市海洋生產總值達到2500億元
“十四五”時期是海洋事業乘勢而上、大有作為的關鍵時期。煙臺會以什么姿態發展海洋事業?
李傳強說,煙臺市將持續貫徹落實海洋強國戰略,更加注重經略海洋,積極拓展海洋經濟發展空間,加強海洋資源開發與保護,提升海洋產業結構層次。到2025年,力爭全市海洋生產總值達到2500億元,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5%,建成國內一流的海洋經濟大市。
看海洋發展定位——
建設國家海洋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推進海洋領域新舊動能轉換,優化提升傳統海洋產業,突破發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國際一流的海洋產品。
建設國家海洋牧場示范城市。協同推進萊州灣、廟島群島、四十里灣、海陽千里巖四大海洋牧場示范帶建設,推進海洋文旅、海工裝備、海洋牧場等深度融合發展。
建設國際海工裝備制造名城。統籌布局全市海工裝備、船舶及其他涉海裝備制造產業鏈。加快培育創新能力強、市場活躍度高、配套帶動性廣、規模效益顯著的海工裝備制造全產業鏈集群。
建設國際仙境海岸文化旅游城市。堅持“文化搭臺,旅游唱戲”,深度挖掘仙島、漁鹽、海防等海洋文化資源,凝練煙臺仙境海岸文化特色,塑造“仙境海岸”城市文化品牌。
建設黃渤海國際航運中心城市。全面對接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戰略與東北亞經濟圈建設,提升港口資源配置和物流協同能力。
建設國家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名城。以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為重點,開展海洋生態文明制度創新試點,扎實推進煙臺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
看海洋空間布局——
“一核”引領,以煙臺市城區為空間載體,包括芝罘區、萊山區、福山區、牟平區、蓬萊區5個行政區以及高新區、開發區和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3個功能區。集中布局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等“四新”經濟,兼顧海洋科教服務、濱海文化旅游、港口航運服務等海洋服務業,統籌建設煙臺海洋高質量發展核心區。
“兩翼”突破,以黃海丁字灣沿岸和渤海萊州灣沿岸為兩翼,通過陸海聯動、雙向拓展構建全市沿海海洋經濟帶,對接膠東經濟圈及環渤海經濟圈建設,形成“核心帶動、雙向突破、兩翼齊飛”的煙臺海岸帶發展格局,促進全市陸海經濟協同發展。
“七灣”聯動,以芝罘灣、套子灣、龍口灣、四十里灣、蓬萊灣、太平灣、丁字灣七大海灣為主要空間載體,以臨港產業基地和現代產業園區建設為核心,突出灣島集聚、海陸一體,大力發展灣區經濟,打造以芝罘灣為中心,套子灣、龍口灣為重點,四十里灣、蓬萊灣、太平灣和丁字灣為支撐,以廟島群島、崆峒列島、養馬島、屺?島、桑島、千里巖等海島為節點的海上經濟帶,構建南北海岸互通、東西灣區互動、海陸產業互補的陸海“點—軸”發展新格局。
【產業體系】
到2023年年育苗量達到3600億單位
煙臺市將突破發展現代漁業、海工裝備和制造業、海洋生物醫藥和制品產業、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旅游業,著力構建現代海洋產業新體系。
在現代漁業方面,煙臺將以提高漁業要素利用效率為核心,以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為前提,大力推進漁業轉型升級,引導漁業向深遠海拓展、向綠色高效轉型,推進漁業高質量發展。到2025年,全市水產苗種年育苗量達到3600億單位,水產品總產量保持在160萬噸,省級以上海洋牧場數量達到60處,海洋牧場建設面積達到200萬畝。
海工裝備和制造業是煙臺市的優勢產業。煙臺市將優化提升海工裝備制造水平,穩步發展海上油氣開發裝備產業鏈,引導船舶與海工裝備制造產業鏈條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到2025年,全市海洋工程裝備和船舶產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15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達到3處。
如何發展海洋生物醫藥和制品產業?李傳強表示,將以海洋食品、海洋酶、海藻肥等為重點,大力發展海洋生物制品。利用組織工程、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等新型生物技術,重點突破海洋藥物產品。到2025年,全市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總產值達到260億元,規模以上企業數量達到28家。
煙臺市還將攻堅海水淡化項目工程、海水淡化裝備制造、海水淡化綜合利用三大方向,打造海水淡化全產業鏈。到2025年,全市海水淡化能力達到日產50萬噸以上,建成山東乃至全國最大規模的海水淡化全產業鏈的綜合利用基地。
到2025年,全市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5億噸,集裝箱吞吐量達到400萬標箱……煙臺市將統籌布局五大港區建設,以煙臺港西港區建設為重點,龍口港區、萊州港區建設為輔助,加快轉移芝罘港區定位,打造我國北方重要的原油及液體化工物流中轉基地。
在濱海旅游業上,煙臺將全面落實煙臺市全域旅游發展布局,突破發展“兩核一帶”,實現“濱海旅游”向“海洋旅游”轉變。到2025年,預計全市國內外游客接待量達到1.4億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超1800億元,爭創各類國家級度假區、產業融合示范區2處以上,旅游品質、旅游業態、入境旅游實現新突破。
【發展優勢】
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和“小巨人”企業
“十四五”期間,煙臺市將堅決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強化工作措施,破解海洋經濟發展難題,厚植發展新優勢——
堅持面向未來、創新引領。到2025年,力爭省級及以上海洋科技創新平臺達到35家,涉海高新技術企業超過60家,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和“小巨人”企業。
堅持港城一體、區域協調。以完善港口物流服務設施建設為基礎,臨港特色產業園區建設為重點,以港聚產、以產興城、以城促港,推動港產城一體化發展。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到2025年,全市海洋保護區管理機制基本建立,海洋保護區占管轄海域面積比重超過20%,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于40%,海水水質功能區達標率100%。
堅持立足優勢、開放合作。到2025年,推進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煙臺片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中韓(煙臺)產業園建設快速推進,涉海外商投資比例超過25%,盡快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區域海洋經濟合作新藍圖。
堅持持陸海統籌、島陸共享。在堅持共享的原則基礎上,以6大產業為重點,以新興產業為突破口,以重點項目為抓手,啟動實施近百項海洋領域重點工程項目,構建起海洋經濟發展的新格局。
【相關鏈接】
到2025年,建30處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
在煙臺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的“展望‘十四五’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上,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副局長孫成列說,煙臺將全力打造全國領先、世界一流的海洋牧場示范之城。力爭到2025年,建成省級以上海洋牧場示范區60處,其中國家級30處,不斷推動海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孫成列說,“十三五”期間,煙臺將海洋牧場建設作為推動海洋漁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抓手,從規劃設計、試點示范、創新支撐、生態保護等方面著手,加快推進海洋牧場向規模化、工程化、智慧化、綠色化方向發展。全市已累積投入海洋牧場專項建設資金10億元,帶動社會投資100億元,現有省級以上海洋牧場37處,其中國家級17處,占全國總數1/8,海洋牧場總面積達到120萬畝,保持全省領先。
下一步,全市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視察煙臺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發揮煙臺市海洋面積大、海岸線長、海洋資源豐富、海工裝備實力強等獨特優勢堅持陸海統籌、提質增量、延鏈增效,全力打造全國領先、世界一流的海洋牧場示范之城。力爭到2022年,各類海洋牧場總面積突破150萬畝,建成省級以上海洋牧場示范區45處,其中國家級22處;到2025年,建成省級以上海洋牧場示范區60處,其中國家級30處,不斷推動海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YMG全媒體記者 苗春雷 實習生 王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