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28日訊 “一將功成萬骨枯”,用來形容剛剛被農業農村部審定的國家水產新品種中國對蝦“黃海4號”的誕生,一點都不夸張。
“黃海4號”的選育,一共做了5代。每代以50左右批次、每批次30萬尾仔蝦為基礎,按照選留率3%-5%的標準,也就是保證每100個仔蝦里面只有不到5個的成活率進行脅迫選育,最終培育出了耐高pH、生長速度快、養殖成活率高的新品種,但同時,在5代共7350萬尾仔蝦的選育過程中,7029.4萬尾仔蝦被犧牲。
死生亦大?!包S海4號”新品種的培育成功,無疑壯大了我國的海水養殖種業,為中國對蝦養殖業發展提供了優良種源。
親蝦選擇:父母是“黃海1號”和“黃海3號”
培育中國對蝦新品種的重要一步,是選擇親蝦。親蝦,也叫種蝦。就中國對蝦而言,也特指母蝦,因為每年十一月初,交尾之后的公蝦就會死亡。
中國對蝦“黃海1號”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以下簡稱“黃海所”)自1997年就開始培育中國對蝦新品種。20多年來,先后培育出中國對蝦“黃海1號”、“黃海2號”、“黃海3號”和“黃海5號”,填補了我國中國對蝦新品種選育的空白,推動了中國對蝦養殖業的高質量發展。
中國對蝦“黃海3號”
中國對蝦“黃海4號”就是以“黃海1號”和“黃海3號”為基礎群體,以收獲體重和耐高pH脅迫為目標性狀進行培育。參與了“黃海1號” 和“黃海3號”培育工作的黃海所海水養殖生態與技術研究室研究員何玉英介紹,中國對蝦每次選育的目標,都跟產業的發展需求息息相關。1993年白斑綜合征的暴發,嚴重打擊了中國對蝦養殖業發展,為了重振產業,“黃海1號”的培育主要針對生長速度。到“黃海3號”時,產業已經被帶動起來,急需面對的是養殖水體中氨氮和pH變化對中國對蝦產量和生長的影響。耐氨氮能力強的“黃海3號”,能較好地適應養殖水體中的氨氮變化,降低感染各種疾病的風險。
中國對蝦“黃海4號”
開放的養殖環境,使中國對蝦特別容易受到氣候的影響。高溫、多雨、臺風等環境,都會導致養殖系統的不穩定甚至失衡。何玉英說,pH值作為水環境生態平衡的指標,其變化不僅可以直接影響動物的代謝,還可以影響氨氮、硫化氫等其他水質因子的變化。隨著近些年我國漁業水域環境惡化、惡劣天氣頻發,特別是夏季受植物光合作用的影響,pH值多在9.5以上,水質緩沖能力差、養殖難度大等現狀,培育出具有優異抗逆性的中國對蝦新品種,成為產業所需?!包S海4號”的培育由此而來。
五代選育:僅選育過程就犧牲仔蝦7029.4萬尾
2011年11月,黃海所收集中國對蝦“黃海1號”和“黃海3號”親蝦共計9600尾作為基礎群體,開始選育具有耐高pH脅迫的中國對蝦新品種。
中國對蝦“黃海4號”耐高pH脅迫實驗
為了減少成本,選育時用的都是仔蝦。仔蝦,也就是蝦苗,體長1厘米左右,可以直接放在池塘里養殖。據何玉英介紹,一般情況下,一只親蝦每年可以產卵3-4次,多時5-6次,最終能生產1萬尾左右的仔蝦。目前,1萬尾仔蝦的市場價格在80-100元。
蝦卵長成仔蝦,大約需要15-20天左右。這個過程也叫幼體繁育,因為需要一定的溫度,所以是在室內車間擴繁。2012年4月,按照體質健壯、附肢完整和活力強等標準,黃海所研究人員從混合組建的基礎群體中挑選親蝦8250尾,進行51個批次的幼體繁育,待幼體發育至仔蝦時,每批次隨機取30萬尾,進行耐高pH脅迫實驗。
何玉英說,為了選育出本身具有耐高pH潛力的新品種,每一個批次的仔蝦,都被統一放在脅迫條件一致的專用試驗池,給予一個高強度的選擇壓,保證100個仔蝦里面只有不到5個成活。因為每代都要做大約50個批次,選育任務非常艱巨?!白蠲Φ臅r候,是把組里的科研人員進行分組,二十四小時對高pH脅迫選育進行嚴格把關,確保選育效果。”
在選留率3%-5%的標準下,2012年的1530萬尾仔蝦只存活62.7萬尾(選留率4.1%)。
當年11月,這批存活的仔蝦發育成熟,養殖收獲時以平均個體體重為選育指標,篩選6270尾親蝦進行留種和越冬,完成第1代群體選育。
按照類似步驟,每年選育一代,經過連續5代的群體選育,7350萬尾仔蝦中有7029.4萬尾被犧牲。
中試示范:確定新品種特征明顯性狀穩定
兩年中試,即連續兩年的生產性養殖對比試驗,主要目的在于評價新品種的選育效果。養殖示范,一般在中試之后大規模展開,目的是為了確定選育的新品種特征明顯、性狀穩定。
中國對蝦“黃海4號”規模化苗種繁育
2017-2018年,中國對蝦“黃海4號”以“黃海1號”和“黃海3號”為對照品種,分別在山東、河北相關企業進行了兩年中試。之后,又在山東、江蘇、河北、遼寧等地進行了大規模養殖示范。
據介紹,在相同養殖條件下,中國對蝦“黃海4號”耐高pH脅迫成活率分別較“黃海1號”和“黃海3號”平均提高32.2%和16.3%,收獲體重分別提高5.1%和10.7%,具有耐高pH脅迫、生長速度快、養殖成活率高和規格整齊等優點,適合在我國長江以北人工可控的海水中養殖。
何玉英說,培育一個水產新品種,不僅考驗一個科研機構的科教水平,而且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資金投入。中國對蝦“黃海4號”歷經10年才拿到國家水產新品種證書,這在業界其實比較普遍。就資金而言,7000多萬尾仔蝦并不算成本,因為親蝦和仔蝦都是育種的一個環節,成本主要來自合作企業的水、電、餌料、車間、池塘和人工。
目前,中國對蝦、南美白對蝦、日本對蝦和斑節對蝦,構成了國內四大主要對蝦經濟養殖種類。相較而言,南美白對蝦屬于大眾品牌,中國對蝦則因為產業規模小、價格比較高,所以比較小眾和奢侈。不過,中國對蝦的口感更好,營養價值比南美白對蝦更高。何玉英透露,中國對蝦“黃海4號”在做pH選育的同時,也在慢慢向耐鹽堿水方面過渡,以拓展中國對蝦的養殖空間,推動中國對蝦逐步走向大眾市場。(青報全媒體記者 李勛祥)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