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可想而知,當我人生中第一次跟兒子道歉,向他全盤托出我跟蘇蘇見面的前前后后時,他有多么吃驚,以及憤怒。
時至今日,他已經有半個月沒跟我說話了。
老公安慰我,讓我給兒子一點時間,畢竟,這件事的信息量太大,真相對他的打擊也很大。
說實話,這段日子,我心情壓抑到了極點。
一個自認為成功的母親,面對兒子長大成人后的巨大缺陷,面對自己教育帶來的惡果,是很難接受的。
但如果我不認賬,還能抵賴給誰呢?
比起兒子一生的幸福,情感的健康,我的面子不值一提。
我想,既然我能夠面對,受過高等教育、智商健全的他應該也可以面對。
我會跟他一起補上這缺失的一課,不讓他帶著原生家庭教育的缺失,草率地去組建自己的小家。
18.
我也知道,我的故事有點悲催,但它憋在心里實在太過于沉重了。
所以,一股腦地說出來,與像我這樣的母親共勉。
也是立一個恥辱柱,然后,知錯去改。
更希望,能從大家這里獲得一些補救辦法。
故事若有后來,我會再來給大家一個交代。(全文完)(文中人物均為化名)(作者 | 劉小念 來源 | 嵩陽文摘)
/ 小編快評 /
在連載過程中,有讀者給我留言說,看了這個故事,不禁唏噓不已:感覺這個媽媽真是像極了有時候的自己,而我們從自己的孩子身上,也看到了文中那個兒子的影子。只是,我們沒有故事中那對母子那么極端。
盡管這是一個讓人反思的故事,但小編還是很敬佩這位媽媽。她能勇敢地把自己的內心世界展示給眾人,就說明她是真心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也是想從根本上幫助孩子,同時也改變自己。從這位媽媽身上,我們或許可以學到這樣的經驗:
第一,不要刻意地限制孩子的成長,尊重自然才是尊重生命。記得小時候,在學校舉辦的一個小展覽上,我看到了一根長方形的黃瓜,因為它是長在一個方形的瓶子里,所以才有了怪異的模樣。當時我覺得特別好玩,還曾經想自己也試一試。現在想來,在生長期間,那根黃瓜被限制在了一個狹小的空間內,不能像其他同伴一樣自由呼吸、自由伸展,為了適應環境必須將自己長成畸形,那得有多痛苦?有時候,我們的孩子,多像那根黃瓜啊,而那個方形的瓶子,是不是也像極了一些家長對孩子的約束和限制?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我們只有尊重人的自然生長規律,才能培養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
第二,不要回避現實,該讓他經歷的事,一定要讓他經歷,家長只需做好引導。說一個我切身的感受。我剛上初中的時候,班里流行看小說,武俠的,言情的,歷史的……五花八門。我也蠢蠢欲動,想去租書看。但那時學校是禁止學生在學校看課外書的,老師基本上是見到就會沒收;在家里,家長更是以耽誤學習為由不讓看。事實上,很多小說中有孩子們可以吸取的營養,包括優美的詞句,故事的架構,歷史的背景,人物的精神等等。很多“叛逆”的孩子會跑到外面偷偷摸摸地看,然而我卻決定做個聽話的孩子,放棄雜念,好好學習。那時,我的確比其他孩子成績優秀,但我卻錯過了最好的閱讀階段,也錯過了開拓思維、探索世界、樹立夢想的黃金階段。盡管后來我也惡補過一些小說,但這種缺失真的很難彌補,成年之后再去做這些事,不但有些幼稚,而且收效甚微。而那些因為“讀閑書”而荒廢了學習的孩子,也很可惜,很多人最終因為成績不好與大學無緣。如果那時候老師和家長能在學習之外,引導孩子多讀一些有益的書籍,或許每個孩子都會生長出夢想的翅膀,都會有一個更加輝煌的未來。
第三,早戀不是洪水猛獸,而是幫孩子成長的階梯。跟很多家長聊起孩子早戀的事,過來人都說那時候真是太敏感了,感覺像天塌下來一樣,整天圍追堵截,好像孩子早戀了,人生就完了。事實是,孩子根本沒聽家長的,想戀就戀了,想分就分了,大學照樣考上了,現在也正常結婚了,而且生活得很幸福。這就說明,戀愛就是戀愛,是人類對異性產生的美好情感,無所謂早晚,只要家長好好引導,給予他們應有的教育,大部分孩子都能順利地走過來。相反,那些壓制過多、管束過嚴的,反倒釀出了禍事。更有像故事中的男孩一樣,被父母管束成了“直男”。
在培養教育孩子上,世上沒有一本完整的、系統的、權威的教育書籍,初為父母的家長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孩子幾歲,我們做父母的經驗就有幾年。摸準了,孩子便品學兼優;摸不準,孩子便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所以避免錯誤的最好辦法,就是有了孩子以后,不斷地進行學習,吸取多方經驗,方能讓孩子和自己共同成長。(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李慧)
看了幾期連載,你有怎樣的感受?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更多內容請關注“觀海·傾訴”頻道。
責任編輯:李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