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4月5日訊 在青島,有這么一個地方,海景唯美,清麗怡人。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宮崎駿的電影中。它,就是燕兒島山公園。
燕兒島山公園位于市南區(qū)東海中路和珠海支路交匯處,原先是一個荒蕪之地,后來由于泥沙淤積再加上人工治理與陸地相連形成半島似的岬角,才變成突出的海中岬角。后幾經修繕,如今的燕兒島公園已成為一個集生態(tài)、休閑、健身、景觀等功能于一體的開放性海島公園。


恰逢清明假期,觀海新聞記者在導航的指引下來到燕兒島山公園。公園入口沒有任何標識,似乎有種大隱隱于世的清冷。從入口拾級而上,靜謐氣息撲面而來,耳畔只剩海風掠過樹枝沙沙作響的聲音。沿著園內青石板小路向南走,一會兒便走到了海邊的人工木棧道,湛藍的天空與廣闊純凈的大海交相輝映,遠遠眺望,海天一色的海岸線仿佛突然跳躥出來,很是驚艷。

如果沒有人工木棧道的搭配,這里便是一處野海。燕兒島山公園的木棧道依山勢而建。木棧道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緊靠海邊礁石,高低錯落,較為陡峭;第二部分走勢平緩,呈弧形走線,并且棧道旁設有觀景長椅。如果你喜歡對著大海放空自己,思考人生,這里就是絕佳去處。春和景明,記者發(fā)現(xiàn),有不少市民在木棧道拍照打卡。暖陽照射下,波光粼粼的海平面折射出深藍、碧藍、淺藍等不同程度的藍色,在原木棧道的襯托下,形成渾然天成的氣質,使得這里自帶畫框和濾鏡,即使沒有太高拍攝技巧的人,也能隨手拍出動漫電影中的“大片”。


不同于青島其他海域,這里沒有沙灘,海浪可以毫無阻礙地沖向海岸線,海浪撞擊聲不絕于耳,非常具有“野性”之美。由于海蝕作用,這里礁石林立。據(jù)了解,每逢秋季大潮,海浪擊打堤岸,頗有“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韻味。在上世紀30年代,“燕島秋潮”就是青島著名的十景之一。


燕兒島山公園因其清新脫俗、別具一格的景致,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前來。趁著假期,從北京專程來青島看海的范女士告訴記者,這里人流量也不是很大,海很開闊,能讓人暫時忘卻工作上的煩惱,感到內心安寧。“我還想再來一次,帶著我的家人和愛人一起來。”范女士說道。


燕島秋潮
燕兒島在浮山灣的東端,是一個突出海中的岬角,清代《即墨縣志》記有其名。每年秋天,海鳥遷徙,成群海鳥聚集,停留其上歇息,故名。1901年出版的由德國人謀樂編撰的《山東德邑村鎮(zhèn)志》在介紹浮山所時,對燕兒島描述如下,“按照中國地圖,岸邊有一小島名叫燕兒島,即‘燕子的島’,其西是綠豆島。這兩個島現(xiàn)在與陸地相連,即使在高潮時其連接處也不被淹沒。”1937年出版的《青島概況》將該島列為青島十景之一,名為“燕島秋潮”,其文記為:“燕兒島環(huán)浮山所之東,半島孤懸,作飛入海中之勢,秋高潮涌,尤為可觀。”
在青島開埠之初,燕兒島是青島海邊的偏僻、荒涼之隅。即使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由于地理位置較偏的原因,“燕島秋潮”也遠沒有棧橋、匯泉等景點的知名度高。由于北海船廠在浮山灣的建立,這一景觀受到影響,“燕島秋潮”被人們漸漸遺忘。在青島奧林匹克帆船中心的建設過程中,曾有人擔心大規(guī)模的建設會使本來就被遺忘的“燕島秋潮”不復存在。令人欣喜的是,這個問題用燕兒島山中開出一條隧道的方式解決了,使得山上的植被完好無損,更使得“燕島秋潮”這個景點得以保存,“燕島秋潮”又獲得了新生。(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王逸群 文/圖/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