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2021年4月6日2版

葡萄架下演繹“創富故事”
從庫區移民村到葡萄專業村,7年間溝東新村村集體收入從零到百萬元
編者按
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是我們黨進入新世紀后,在基本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提出的奮斗目標,是對人民的莊嚴承諾。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重點。到2016年底,青島實現貧困戶全部脫貧,2017年底實現貧困村全部摘帽,2018年底實現經濟薄弱鎮全部出列。510個貧弱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5萬元以上,是脫貧前的10.5倍;支持3900名有創業需求的貧困戶發展特色種養項目,戶均增收8000元以上……
同心奔小康,奮進新時代。今日起,本報開設《同心奔小康》專欄,充分展示我市干群一心,攻堅克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典型做法和生動實踐。
4月4日,一場淅淅瀝瀝的春雨過后,萊西市日莊鎮溝東新村顯得格外秀美。村口牌匾處,“溝東歡迎您”幾個字熠熠發光,村內6條縱向柏油馬路直通葡萄大棚。“現在每畝大棚年產陽光玫瑰葡萄3000斤,一畝地收入45000元,這樣的光景放在十年前想都不敢想。”正在葡萄棚綁枝的溝東新村村民高惠說。
溝東新村共有村民531戶、1502人,黨員54人,土地2000畝,包括溝東、徐家寨、青峰嶺、玉池、南埠5個自然村。溝東、青峰嶺、玉池、南埠4個村莊屬于庫區移民整體搬遷村。多年來村民以種植花生、小麥、玉米等傳統作物為主,且人多地少,溝東新村多年來村集體收入為零,2014年被確定為省定貧困村。
轉機在精準扶貧下出現,依托村莊位于萊西湖北岸晝夜溫差大等有利條件,具有多年果蔬種植經驗的溝東新村黨總支書記高維玉將扶貧資金用于發展葡萄大棚。
葡萄大棚的種植并不是一帆風順。“難吶!發展葡萄大棚初期,村民怕賠錢、擔風險,積極性不高;中期村民不掌握種植技術,葡萄質量不過硬;后期個體銷售單打獨斗,葡萄銷售打不開出路。”高維玉感嘆道。“為了打消村民顧慮,我們黨員支部帶頭干,一家一戶做宣傳。”坐在高維玉一旁的原玉池村黨支部書記趙成雷接過了話茬,“為了破解銷售難題,我們抱團發展,領辦青島溝東果業專業合作社,并連續6年舉辦環灣葡萄節,既增加了旅游收入,又為溝東葡萄打響了知名度,取得了‘1+1>2’的效果。”
下午兩點半,在村東側的第一排葡萄大棚中,綁枝、上架、芽前噴殺、水肥管理……村民王少尉樣樣精通。“一開始俺對葡萄管理啥都不會,村內每星期請農業專家開培訓會,高書記手把手在棚里教我怎么種葡萄。他媳婦都說他只認大棚、不認媳婦!”王少尉笑言。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曾經的貧困村如今種植玫瑰香、陽光玫瑰等8個品種葡萄1200多畝,村集體年收入100多萬元,村民人均收入也從2014年的6000元左右增長到了22000元,成為遠近聞名的葡萄專業村。
“今年是建黨百年。長思源頭,才能初心不改;回望歷史,方知使命在肩。我們將增強黨組織戰斗力,壯大村集體收入,讓鄉親們穩定地過上好日子。”高維玉說。(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馬英歌 通訊員 李凱)
責任編輯:王逸群